學者:扭轉傳統角色 強調老有所為
【明報專訊】擔任織福計劃顧問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表示,本港迎接人口老化,長者照顧服務量不夠,輪候時間長,計劃旨在填補傳統常規服務空隙。他說常規服務大多是作補救用途,「無飯食就派飯,長者無法自行看醫生,就找人陪診」,但未必令長者有意義地參與其中,「常規服務往往欠缺了個心」。他期望在港推動時間銀行,可在社區營造互助氣氛,長者也可彼此關懷及照顧,簡單如打一通電話慰問對方。
林一星認為,織福計劃獨特之處是由長者主導,由下而上決定如何推行,計劃亦扭轉傳統角色,強調老有所為,長者不再是弱勢或服務使用者,可協助他人。長者亦可即時或在短期內換取照顧服務,與外國做法不同。
擴展計劃需平台中央統籌
他說若要擴展計劃,日後需要平台作中央統籌,可以是非政府機構或政府,但最重要是社區為本,思考如何發動長者參與,在社區營造互助氛圍。他認為可加強培訓長者,如教授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的技巧等,另宜引入電腦系統,減省文書及行政工作,中央系統亦可助參加者了解其他長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