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社會提倡居家安老,但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冗長,服務也未必到位。因應人口急劇老化,有社福機構去年引入「時間銀行」概念,鼓勵將軍澳區的健壯長者照顧其他長者,當有需要時可用服務時數換取照顧服務或物品。負責計劃的社工盼試驗計劃可落地開花,擴展至全港18區,在社區建立互助氣氛,填補照顧服務的空隙,哪怕只是撥一通電話送上一聲慰問,或在長者入院時為對方從家中取一套衣服。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數年前,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轄下的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的社工眼見社區照顧服務不足應付人口老化,得悉外國「時間銀行」的做法後,開始與一班長者商量。他們摸茈蛫L河,漸漸走出了一條路,創立了港版「時間銀行」。
社工長者籌辦 港版時間銀行
訪問當天,長者籌委一人手持一本「織福簿」,簿內計分方法等細節,都是這班長者經多次會議商討而落實的。參加「織福──長者互助發展計劃」的長者,每付出1分鐘照顧服務,就可得1分。沒有實體戶口,社工就用最土炮的方式,執筆把時分記錄在簿內。
致電慰問其他長者亦是服務
當長者有需要時,便可以分數換取社區照顧服務,可陪診、提供家居清潔、維修、電話聯絡等。長者可捐分數給有需要的長者,也可憑時分兌換培訓、康樂活動或物品。
「老友記」提供的服務看似平凡但卻重要。長者籌委之一的廖鶴k多病痛,曾突然因心絞痛入院,子女當時不在身旁,於是一名參加織福計劃的「老友記」趕到其家中,替她取一套衣服到醫院。因昔日中風而行動不便的梁女禧婆婆,曾接受陪診服務,她雖活動能力受限,但仍會致電其他長者,送上慰問。
長者籌委之一的李穎嫦憶述,退休後有次在將軍澳探訪,對方卻說從未見過她,令她反思「為何身在社區,我卻不是社區的一分子?」參加計劃後,李婆婆希望助人之餘,亦令更多長者走出社區。
為期3年的計劃,至今已推行逾一年,有183名會員。計劃對象是居住於景林h、寶林h、茵怡花園第7座,或居於將軍澳區內、60歲或以上的將軍澳長者民生關注會會員。負責計劃的社工柯明蕙認為,常規社區照顧服務有限制,申請程序及輪候時間需時,織福計劃則「容易走位」,長者可更有彈性提供長者需要的服務。
社工盼推廣至18區
人雖然會老去,但柯明蕙相信長者的心不老,仍然渴望成長,也可發揮潛質。她希望長者通過計劃發揮自我,互相關懷,亦盼這試驗計劃可擴至全港18區,讓更多長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