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屯門三屍倫常命案涉弒父母的23歲女兒在遺書透露多年受濕疹困擾,感到生不如死。有學者指出,濕疹不單是個人病患,亦牽涉照顧者如何配合及溝通;有濕疹患者表示,曾因病而自卑,旁人焦聚關心病G反令壓力更大,呼籲親友關心患者生活而非只是病G,有助患者與濕疹共存。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凱欣說,倫常命案發生後,有濕疹患者或其家屬擔心「濕疹可令一個人的情緒變得極端」,她說,有外國研究近一成濕疹患者有抑鬱等心理症狀,相信濕疹只是事發原因之一,希望社會明白濕疹患者的難處,需要有合適的支援以減少病情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如尊重及免被歧視。 訪談小組討論 發現患者與濕疹4種關係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2016年至17年,與25名成年濕疹患者作個別訪談,並向6名成年濕疹患者作聚焦小組討論,探討濕疹如何影響生活質素,發現患者與濕疹的關係可分為4種,包括「迷惘」,即不知如何面對或處理;「執著」,要全力找尋醫治方法及因無人明白而感孤單;「無助」,感沒有出路;以及「共存」,即嘗試過並知道有效管理方法。 研究負責人:11歲患濕疹 曾因此自卑 負責有關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蕭頌渝表示,整個研究中逾半受訪者都能與濕疹「共存」。蕭同為濕疹患者,自小有皮膚痕癢問題,約11歲確診患濕疹,因面部有濕疹,自言有「面貌缺陷」而曾感情緒低落和自卑。 「濕疹痊癒了嗎?」、「你的面好紅,是否最近壓力大?」或「不要再E痕喇」,都是蕭頌渝以往常聽到的關心說話,但他說,有時患者情緒不好,這些關心反令患者感壓力,他呼籲旁人關心患者時不要以濕疹為先,如關心患者的生活或工作,茩垮w者「個人」而非「病人」身分。 「濕疹只是生活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蕭頌渝鼓勵患者維持原有喜好,「如可繼續跑步,最多之後立刻洗澡及塗潤膚膏」,應茩帥V緩濕疹多於根治,亦應以「科學家精神」尋找控制病情的方法,如觀察徵狀、試驗和記錄,當發現能與濕疹共存,生活質素和情緒會有改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