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屆行政長官梁振英不時強調,香港擁有大量國際經貿發展經驗、知識及網絡,要充當中國內地的「超級聯絡人」,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並成為外國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踏腳石。有「香港生物科技之父」之稱的盧毓琳卻不認同這個說法。他認為,香港人善於資源整合,加上整個社會也有良好企業管治精神,在創科發展上能與國際接軌,因此提出「香港的角色不應限於『超級聯絡人』,更應該擔當中國的合作伙伴(Partner)」。 明報記者 林穎茵 高卓怡 盧毓琳早年曾任美國生物科技上市企業的亞太區總裁,並早於1990年代開始出任政府公職,曾任工業署的生物科技委員會主席,以及創新及科技基金生物科技項目評審委員會主席,提攜不少現時業內的「星級」科學家,如葉玉如、支志明及盧煜明等,被稱為「香港生物科技之父」。 近年,無論是談一帶一路,還是大灣區的發展機遇,總有人提及香港應擔當「超級聯絡人」角色,連結中國及世界,因為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是物流中心、法律仲裁中心等,而香港人亦有國際營商經驗及網絡。因此,當有說要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即被掛上同樣的角色。 讚投資香港不必走後門 利與世界接軌 不過,盧毓琳卻認為,香港可做的工作遠不止於「超級聯絡人」,在發展創科上,更絕對夠資格成為中國的合作伙伴(Partner),只因香港有「企業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精神。「當有一個新技術敲中國的門,中國會說好,會找人找政策配合;要是來敲香港的門,我們會說不,因為要按程序,先做好一連串工作,沒有例外。」盧毓琳表示,不論你是如何厲害的科技還是投資,也要遵守香港「遊戲規則」,一視同仁、公平公正、不走後門,這些有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是香港可以與國際體系接軌的原因,「中國有排先追得到」。 港企欠創新文化 難追歐美不及內地 即使香港有良好的社會體制,盧毓琳認為,香港企業欠缺創新文化,少有自主研發,創科業界過去一直倚賴政府資助,不但落後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亦比中國內地目前的環境惡劣,「香港科技有超過90%由政府資助,就連中國企業與政府投資比例已是6比4,企業不能再『食老本』」。他建議,企業要看準「生物科技的大時代」,乘茈堳e的政策及發展機會加強科研,使生物科技成為新的經濟動力。 將近70歲的盧毓琳近年專注公職,去年更成立了「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從12個方向包括法律諮詢、專利保護、臨H研究、融資等,支援本地及國內外生物科技企業,期望以自身的經驗及人脈繼續貢獻業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