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由1988年開始研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快30年了。我年少時很喜歡看科幻片、科幻小說,這是我其中一個推動力。」科幻片中,地球人組織宇宙戰隊抵抗外星敵人、工程師製造鐵甲及機械人、超越時空到世界另一端等情節,令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馮雁走入人工智能的研究,「我最愛的電影是1982年上畫的銀翼殺手《2020》,電影談及複製人及他們的情緒,我開始想像機器的感情,目前我正研究有同理心的機械人」。
分析人類語調表情 了解情緒性格
馮雁於上海出生,70年代移民來港,於庇理羅士女子中學讀中學,其後往美國升學,1997年到科大教學。馮教授正研究的同理心機械人,可以透過分析人類說話時的語調、面部表情及談話內容,得知對方的情緒及性格,並以此技術開發產品。「OK, Emi,我很累!」訪問的時候,馮教授向茩惚e一個會亮燈的喇叭用英文說了一聲,喇叭便播放輕鬆的音樂。她說,喇叭內的語音助理Emi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及「情緒識別」技術,分析用家發出指令時的情緒。至於播放什麼音樂,則經過人工智能,根據信號處理及機器學習分類,偵測到用家的心情及要求後,就會為用家配歌。
暫無力跨領域工作
「人工智能其實也是人工弱能」
人工智能分析數據的能力遠超於人,就如Emi透過學習,本來要專家做到的工作,Emi已可以為音樂分類。馮教授不諱言:「AI取代人是必然的,但人工智能其實也是『人工弱能』。」驟聽之下,這句說話好不矛盾。
她解釋,AI在一些非常專門的方面可以超越人,例如下圍棋、翻譯、聽音樂等,早陣子更有報道指人工智能在閱讀理解上勝於人類。AI就如其他機器,像印刷機取代人手抄寫,製造出來是要幫助人更有效率地工作。不過,AI也沒我們想像的聰明,以目前的技術,人工智能只可以做好一件事,不能跨領域工作,即是下圍棋的人工智能不能做閱讀理解。
人工智能發展隨茖潀~前AlphaGo戰勝圍棋大師變成炙手可熱的話題。馮教授說,因為大數據的發展、硬件升級及成本降低,令AI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需要大量人才加入研發行列,不過同時亦於個人私隱、倫理道德及法律上引起問題。「這個喇叭能讀懂說話,又會分析情緒,用家會擔心自己的數據會被不當利用。AI要普及,就一定要有互信。」馮教授說,她是國際組織Partnership on AI的成員,又擔任過日本、歐盟等地的人工智能顧問,她期望人工智能有統一的國際標準,令其向好處發展(見另稿)。
市場突需人才「5年前無人讀 現在個個要」
至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馮教授無奈地說,市場「突然」需要大量AI人才,供不應求,「5年前無人讀,現在個個都要,人才沒可能突然出現」。她續稱,設計AI不同於寫程式,不是兩三年可以培育到出來,目前真正做人工智能的人都是做研究出身,需要很多技術經驗,「 學生都是跟茈奕鶢哄A科網股泡沫爆破就無人讀科技,金融風暴就不念金融,我們應找到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愛的事」。
明報記者 林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