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家好!歡迎收睇天氣報告。」這句說話原來已伴隨我們30年。多年來,「天氣先生」由初時的2人逐漸增添至現時10多人,隨科技進步,「天氣先生」亦不需再專程到電視台錄製天氣節目,而是在天文台一人擔任導演、主持和剪片,每日定時為市民報道最新的天氣資訊。 第一代天氣先生節目 亞視播出 天文台前任助理台長梁榮武是第一代「天氣先生」。他憶述,當年天文台想以氣象專業去為市民講天氣,於是在1985年借用香港電台的錄製室,製作電視天氣節目實驗片段,再向各大電視台「推銷」。他說,「以前所用的道具較簡單,都是利用一些實物和靜止圖」,例如會以膠板畫氣象圖,又以顏色紙做圖以說明天氣現象。 天文台額外工作每次掙400元 梁榮武稱,1987年第一個由天文台製作的天氣節目於亞洲電視播出,為「天氣一周」,每逢周五,他與另一「天氣先生」李偉才輪流到當時仍位於廣播道的亞視錄影,回顧一周及預測周末的天氣。他說,當時周五午飯前要把當天所需圖表傳真到亞視,然後再趕到廣播道錄影,當時「天氣先生」是他們的額外工作,每次可掙400元,後來因節目口碑不俗,而變成一周5天的節目。 隨茯鴔瑗i步,天文台於1995年起自設錄影室,錄製天氣節目的工序移師大本營,2013年開始更製作高清節目,如「天氣廣播站」及「氣象冷知識」等,並成立天氣廣播站團隊,統一向各電視台提供免費電視天氣報告服務,該團隊現約有15名成員,大多是是天文台科學主任或學術主任,具預測天氣經驗。 30年來,除了製作預報天氣節目的地方改變,表達方法及製作模式亦不同。新上任做「天氣先生」的科學主任楊威龍指出,現會以動畫及3D圖像講天氣。每天早上兩次及黃昏一次的天氣預報,都由「天氣先生」一手包辦,楊威龍指出,值班「天氣先生」了解當日天氣後,就要寫稿及揀選適用動畫,內容會講及當日天色、溫度、風向和濕度等,再自己開機錄影,亦要自己剪接及配以動畫,再傳到各大電視台。 撰稿錄影剪接一腳踢 曾上鏡6次的楊威龍稱,「天氣先生」的手勢都隱藏氣象知識,如氣象圖出現時,指茠漲a方都是高氣壓中心,又因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轉動,指示時手會隨其風向擺動。不過,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要一個人在錄影室中幻想跟電視機前的家庭觀眾「對話」,「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在錄影室讀稿,但要有感情地把天氣資訊帶給大家」,能在電視為市民預報天氣,他形容是「直接又難得的機會」,盼藉此讓大眾增加對氣象的認識。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