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颱風襲港,除了造成水浸,亦可能觸發山泥傾瀉。為應對極端天氣,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與中文大學合作,試驗在防治泥石流的泥石壩及防護網,加裝每套成本僅數千元的實時監察儀器,即時掌握山泥傾瀉情G,以便制訂應對措施,例如派員清理泥石,情G嚴峻時更可及時疏散附近居民,減輕傷亡。
土力工程處長潘偉強接受訪問時表示,早前多個颱風連環襲港,強颱風「天鴿」更威力驚人,引發風暴潮,令本港多個地區嚴重水浸。不過,他指天鴿及強烈熱帶風暴「帕卡」襲港期間,雨量不算高,當中8月23日天鴿直撲香港,天文台懸掛10號風球,但全日雨量只有67.1毫米,未有發出山泥傾瀉警告,本港未有受到真正考驗。
港久無大暴雨 憂防災意識弱
潘偉強指出,持續降雨是觸發山泥傾瀉的主要原因,香港過去數十年,每隔10多年便會發生長時間暴雨,對上一次是2008年6月7日,當日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逾4小時,本港廣泛地區受影響,大嶼山是重災區之一,但此後至今雨量未再超越當時水平。
潘偉強續說,該處分析過去發生嚴重山泥傾瀉事件,發現當本港24小時持續降雨400至500毫米,天然山坡「吸飽水」,便有可能發生泥石流(見表)。由於久未發生特大暴雨,他擔心市民對防範天災的意識不足,故當局一方面會繼續宣傳,教育市民提高防災意識,另外該處會透過防治山泥傾瀉計劃,按先後次序為相對較高風險的天然山坡興建泥石壩或防護網,以降低風險。
土力處伙中大試驗 監測深井
土力工程處自2010年開始,每年為30幅天然山坡進行風險緩減工程,至今已完成逾200幅。該處與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合作,為1994年曾發生泥石流的深井新村,試驗在當地的泥石壩及柔性防護網,加設4套偵察儀器,由今年6月至明年5月,若成效理想,會擴展至現有逾200個已完成紓緩工程的天然山坡。
效果理想或全面應用
潘偉強說,該處近年曾試驗其他監測系統,惟受技術所限,系統往往有體積太大、電量不足或維修困難等缺點,而現時使用的系統,以流動電話的GSM制式傳送數據,耗電量少、體積細小,故有機會全面應用。
該套系統配合手機軟件,可以實時遙距監控每個泥石壩的狀況,若發生山泥傾瀉,感應器便會拍下照片,傳至當值人員。
潘偉強指出,本港60%土地為天然山坡,為這些山坡安裝泥石壩,需要計算成本效益,他承認即使安裝了泥石壩的地點亦非百分百安全,加裝了實時監察系統,一旦發現泥石達到一定高度,便可派職員清理,令泥石壩繼續發揮作用。若遇上極端天氣,更可及時疏散附近的居民,發揮更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