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香港的管治,全靠行政和立法兩大機構;其中行政方面,「回歸20」系列訪問退休高官孫明揚,剖析問責制和公務員心態;立法方面,本報找來較深資歷的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以及立法會年輕議員郭榮鏗,用兩代議員的視角看一國兩制及管治問題。
2002年香港推行問責制,多年間有聲音批評官員不問責、公務員沒有政治中立,制度實行至今15年,當日有份推銷問責制、由公務員轉任問責官員的前教育局長孫明揚認為,引入問責制是好事,部分人希望看到「多些人(問責官員)人頭落地」但沒有發生,不等於問責制出問題,認為民意亦會令政策有改變。孫明揚寄語公務員,遇到特別情G便需破格處理,「例是死的」,需要思考如何演繹以更靈活地解決問題。
明報記者 何曉勤
孫明揚於1966年加入政務主任職系,早於1989年已升至首長8級的憲政事務司(即現時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先後參與多個部門工作,回歸後擔任政制事務局長,有份設計及推銷問責制,2002年離開公務員制度成為問責官員,先後擔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長和教育局長,曾處理多項棘手議題,被視為官場「拆彈專家」。
稱不聽民意會受譴責 令政策改變
現年72歲的孫明揚接受本報專訪,談及問責制和公務員角色等議題,雖然退休已數年,人稱孫公的他仍然思路敏捷,依舊不慍不火。他認為推行問責制是好事,究竟官員有否問責各有不同看法,「有人希望見到多些人人頭落地」但沒發生,不等於問責制失效;他指出,問責制是要令公務員毋須因政治決定而承受責任,以維持政治中立和獨立,故需主要官員承擔責任,這是推行問責的因由。
他說,很多事情不是官員下台、人頭落地才能了結,有很多爭議源自民意或其他理由,問責局長若不聽民意也會受社會、傳媒譴責,政策調整亦較人頭落地好,應看看政策有沒有因公眾壓力而有所改變,這已是問責制的成功。過去15年,共有4名局長在政治壓力下下台,另有兩名局長被特首撤換(見表)。
「例是死的」 盼公務員有膽識破格
一直以來,公務員多為執行角色,回歸後推行問責制,不少問責官員是由高級政務官轉換跑道,被問到公務員能否適應由執行者變成決策者,孫明揚認為面對實際問題時,很多時不能「按常理出牌」,公務員有時需要破格、不按一貫程序去解決問題,當需要面對特別情G,要看公務員有無膽識,亦要評估有關訴求是否強烈,以及有沒有足夠理由令公務員做出破格行為。他說,上述每個關卡都是問題,一旦處理不好,也會對社會造成很大困擾。
目前政府不時被批評不按程序做事,孫明揚認為部分事情按正常程序不能處理,「你要明白,例是死的……一部通書睇到老,所有人都是看虒荓屭牷v,要看如何演繹,把條例放諸不同情G之下去靈活解決問題,他認為這正是公務員面對的困難,也會擔心破格時會被抽秤不按程序做事,「如果所有人都按既定程序去做,又會被人說不肯承擔責任、卸膊,找藉口不做」,對社會未必是好事。孫明揚認為,若公務員有足夠理由、對政策理解,便可破格,「兩方面都要理解,社會只挑剔是無用的」,而公務員亦要小心,不要跌入陷阱,「不要不懂怎樣做便說成是破格」。
指議員強人所難 氣餒人之常情
孫明揚不認同公務員已失去政治中立,強調公務員到立法會解說政策,不是作政治決定,只是執行政治決定時作不同應對。被問到公務員到立法會亦感很大壓力,是否要調整心態,他直言﹕「不是公務員調整心態,而是立法會議員要調整心態,他們有時真的是難人之所難;公道自在人心,什麼是正當問題?什麼是刁難問題?」他認為公務員到立法會有壓力,是因為受到不合理、不公道對待,氣餒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