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從1997年本港首次發現人類感染禽流感個案以來,應否淘汰活雞銷售一直爭議不休。過去20年間,本港至少7次因在禽鳥發現禽流感病毒而要大舉撲殺活禽,支出龐大。有醫學界人士認為,杜絕後患應全面取締活家禽售賣,然而本地活家禽業界和喜歡活雞鮮味的市民,則希望維持活雞銷售,保留飲食文化。政府4月發布香港活家禽業的顧問研究報告和建議,認為可維持活家禽業現狀,惟要加強防控措施。政府就此諮詢市民。
事件背景
食物及衛生局委聘顧問研究香港活家禽業未來路向(下稱顧問報告)。現時市面上有不同形式的家禽供應,包括活的、鮮宰、冰鮮、冷凍和經處理的禽肉。當中冰鮮、冷凍和經處理的雞肉主要依賴進口供應。活雞由內地註冊農場和本地農場供應,而鮮宰雞即新鮮屠宰這些活雞。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2016年本地家禽生產值為4億元,佔本地農業生產總值38%。
顧問報告指出沒有任何充分證據顯示進口活家禽的禽流感風險較本地活家禽高,認為當局對進口和本地活家禽都有採取嚴格防控措施,活家禽進口應予保留。研究人員綜合考慮市民對食用活雞有強烈的偏好、當前的禽流感風險、香港現時為保障公眾健康而實施的防控措施的成效,建議保留香港的活家禽業,以保持香港市民的飲食文化,並減低對活家禽業的影響。
不過,報告建議在維持現有經營模式的基礎下加強防控措施,進一步減低人類感染禽流感的風險,包括:
?除本地養雞場和內地註冊供港家禽養殖場目前使用的疫苗外,建議政府探討在本地養雞場引入額外疫苗的可行性,以應付H7N9病毒
?將現時每月進行的病毒學測試增加至銷售前為每個可售家禽批次進行,完成才可運往批發市場
?改善活家禽零售點的環境,提供分隔設施以加強人雞分隔,減低公眾接觸潛在病毒的風險
?把香港最大型活家禽停留地方之一的長沙灣臨時家禽批發市場,遷往人口較少的郊區
?縮短批發市場內雜禽存留的最長日數並須清空存放家禽的籠以便徹底清潔
■評論摘錄——公共健康角度
◆禁活禽最能杜絕禽流感
袁國勇2017年4月接受商台節目訪問表示,從醫學角度看,感染H5N1或H5N9的病人絕大部分都曾經接觸活家禽,或在街市經過,故若街市沒有活家禽,才是杜絕禽流感有關疾病的最好方法。他認為是否禁止活家禽進口或零售,並非醫學、科學問題,而是有關飲食文化習慣,視乎本港市民可否放棄食活雞的習慣。——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
重視人雞分隔零售措施
高永文2017年4月會見傳媒時表示,雖然周邊國家的禽流感情G對香港持續有威脅,公共衛生及動物衛生專家亦持不同意見,但本港喜歡活家禽多於鮮宰家禽的人數明顯較多。政府強調重視零售層面上的人雞分隔措施。————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
?解讀
1997年香港首次爆發H5N1禽流感,而人類感染H7N9禽流感個案由2013年開始出現,至今共錄得最少18宗外地傳入的人類感染個案。另外曾在2014年兩度在進口活家禽中發現帶有H7N9病毒,需銷珗O4萬隻活家禽,2016年在公眾街市環境樣本中亦發現H7N9禽流感病毒。
有活禽則難以零風險
袁國勇從健康風險(health risk)角度出發,認為即使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做得如何好,但「要做到零風險是天方夜譚」,新鮮雞若經各口岸入口,1000隻活雞中當局最多只會驗30至40隻,故仍然要承受風險。而防控措施做得愈好,價錢就愈高,市民要思考是否願意付出這個代價。袁國勇同月在港台節目《香港家書》中表示,除中國以外所有其他的現代化都市,因沒有在街市售賣活家禽,故一直也沒有人因而感染禽流感之病例。
他表示從醫學角度來說,要大幅降低禽流感風險,最簡單直接的做法是避免在人口稠密的街市售賣活家禽。市民和政府要決定,是否值得每年花上7000萬至1億元的公帑,做病毒檢測和防疫措施,補貼部分人必須食活雞的習慣。不過停售活家禽的防疫措施,已經變成了一個融合政治、經濟及民生的爭議,多年仍未能達成共識。
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2014年已明言,社會應反思應否保留屠宰活雞進食的文化。他於2017年2月表示禽流感在內地和周邊地區爆發,本港面對更大威脅,市民應提高警覺。政府已部署加強突擊巡查本地養殖場、加強在街市抽查環境樣本,並與港大商討短期內引入快速測試。
■評論摘錄——公共開支角度
◆逾億元檢測 全港埋單
何屭}在家禽業研究報告公布後回應稱,政府要平衡政治壓力,料會以某種形式保留活雞,但市民需要留意此舉無法杜絕禽流感風險,全港要繼續為此付上代價。除了估計涉逾億元的禽流感檢測,每當驗出禽流感時要殺雞和賠償,「如果這筆錢是吃雞的人自己付,我即刻收聲,但這些是公帑補貼,要所有交稅的人分擔」。——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屭}
消費者須分擔額外成本
《明報》社評指出,近10年本港雞場再沒爆發禽流感,防疫措施見效,容許本地活禽業繼續經營,可以接受,惟加強防疫措施的額外成本,業界和消費者都應當分擔,不應悉數以公帑補貼。——《明報》2017年4月1日社評
?解讀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屭}的家人曾賣雞,他也曾在九龍城街市幫手賣雞,稱「飲食文化保留是好事」,只是要尋求有效的人雞分隔方案,但其額外所增成本,則要市民及業界考慮是否可承擔。
上年度防控開支逾6000萬
事實上,活家禽進口非只關乎健康風險,同時也牽涉公共成本。顧問報告指出政府在2015/16年度用於恆常運作及防控禽流感措施的開支約為6303萬元。若發生禽流感事件,則涉及銷珖a禽或賠償等更大開支。
《明報》2017年4月發表、題為〈保留本地優質活雞 合理分擔防疫成本〉的社評認為,業界需要分擔加強防疫措施的額外成本。除用以監控禽流感的開支,漁護署人員一年巡查本地雞場近2000次,對活家禽進行了逾萬次禽流感快速測試,凡此種種,無不牽涉公帑。政府有責任投入資源,減低本港爆發禽流感風險,然而業界亦應承擔部分防疫成本,不能變相要政府全數補貼。
■評論摘錄——平衡業界和公眾利益
◆防控有效 毋須取締活禽業
香港農業聯合會主席陳建業2017年4月表示市民對活雞有需求,本港現採取的防控措施亦較其他地區出色,近期各地爆禽流感,唯獨香港無事,要提出取締活雞的理據會很薄弱,相信本港可繼續賣活雞,但零售層面需增加人雞分隔,例如可考慮透過視像賣雞,或增設抽氣房間放置活雞等,配合農業政策改善質素。——香港農業聯合會主席陳建業
活雞與公共衛生沒大衝突
陳肇始出席港台節目強調,食衛局必然是把公共衛生、市民健康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現時報告保留活雞的建議與此並無大衝突,希望可以在諮詢期蒐集更多意見,同時探討顧問建議的可行性。——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陳肇始
?解讀
香港農業聯合會主席陳建業從業界的角度發表意見,認為活家禽是本地食用文化,加上防控措施出色,不應該取締活家禽。
43%受訪者稱沒活雞會不滿
撰寫報告的顧問公司於2015年以電話訪問1000名市民,當中47%人稱喜歡吃活雞多於鮮宰、冰鮮和冷藏的家禽。有43%受訪者表示若不能在港購到活雞會不滿意;在784名表示會食用活雞的受訪者中,49%表示他們對活雞的來源地並無特別偏好。而有偏好的受訪者中,37%比較偏好本地活雞,當中81%表示是因為對食物安全有信心;而偏好食用內地活雞的116名受訪者則因為售價較為吸引(71%)。有35%受訪者支持禁止在零售檔賣活雞,26%則不支持。2014年香港發生兩宗禽流感事件,但有36%受訪者表示對食用活雞的安全比較有信心,17%受訪者表示對食用活雞的安全不太有信心或非常沒有信心。
倘禁活雞 港雞場轉型努力白費
本港29個持牌養雞場的總飼養量由2004年的390萬隻,減少至2009年約130萬隻。上文《明報》社評認為一旦政府真的決定全面取締活雞銷售,對雞場和批發零售業界打擊極大,社評並引述漁農界人士意見,指出本地雞農過去十多年為了提升生物保安設施所費不菲,自2008年以來本地雞場再無爆發禽流感。部分雞場更花了不少心力提升食品質素,標榜天然飼料餵養,沒有使用激素,打造「優質肉食」品牌。顧問報告對市面零售點「日日清」確保活雞不會留過夜等做法,亦予以肯定。社評認為既然業界有努力減低禽流感風險,當局有條件容許繼續銷售活雞亦無不可。食衛局副局長陳肇始亦強調,顧問報告指香港的防控措施已經比其他國家好,不用擔心。
[通通識 第4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