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欣老師:小明,你知道自己性格有何缺點嗎?
小明:我知道!父母和朋友常說我性格衝動偏激,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唉……
欣老師:算你有自知之明,你知道嗎?你的偏激也反映在通識答卷中呢!有時你的作答太主觀,大大影響了分數。
小明:通識科不是沒有標準答案,讓考生自由發揮嗎?且題目常常問我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那我當然要盡抒己見。
小識:你抱這個觀念就大錯特錯了,通識科雖無標準答案,但卻要求考生客觀分析,理性討論,因此答題時要注意用詞持平客觀。
小明:怎樣才能做到客觀持平?
欣老師:讓我舉2013年卷一的其中一題說明:你認為某些立法會議員為什炳艦峞u拉布」策略?
?A同學的答案 - 保皇黨逢政府政策必支持,在議會中議席較多,常「人多蝦人少」,政府懶理泛民意見,因此,泛民只好在議會中「搞事」,開會時念聖經,拖延立法程序,抒發怒氣。
?B同學的答案 - 建制派在立法會內佔盡優勢,議席較泛民主派多,建制派支持的議案易獲通過,而政府也不重視泛民的意見,因此,泛民在表決議案時沒有其他選擇,有時只能利用「拉布」策略拖延立法程序,表達不滿。
?小明,你認為哪位同學的答案較客觀?
小明:當然是B同學的答案較客觀!A同學的答案牽涉許多個人情感,顯得情緒化,對泛民議員及「拉布」的行動似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予人分析魯莽之感。
欣老師:對啊!兩位同學表達的論點意思大同小異,都認為泛民拉布是一種拖延的策略,但卻因為用詞遣字的不同,所以分數差天共地。
小識:欣老師,我們最常在哪些單元的分析表現得不客觀呢?
欣老師:同學常於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表現較遜,因為這個單元討論的議題較生活化,同學自認較熟悉,如親子衝突、青少年戀愛、沉迷上網等,同學常以自身經歷作例,因此例子偏向個人化、欠缺代表性,讓人覺得分析欠客觀。
其次是單元二「今日香港」及單元三「現代中國」,同學常於分析中港關係、國民身分認同、內地問題及香港政黨政治時加入個人主觀情感,如有同學在考卷中大罵內地人為「蝗蟲」、將所有內地面對的問題都歸咎官員貪污、在文中不斷強調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多番指出中國人民素質低下、或辱罵某些政黨等,作答往往流於情感宣泄,論點令人難以信服,再加上激動的情緒導致作答只是口號式的文字,未有直接回應題目,失卻許多分數。
小通:欣老師,客觀分析有何具體技巧呢?
欣老師:首先當然是放下偏執的態度,然後作中肯的解說,避免常在文中用「我覺得」等第一人稱字眼,減少主觀判斷的感覺。另外,作答時要緊扣題目,舉例須具代表性,宜引用研究數據、新聞時事、名人分析、官方資訊、專業用語或概念詞等,以加強論點的說服力,並顯示多角度思考。最後要盡量避免在答卷中運用反問句,而要以客觀持平的態度分析事件,令評改員信服。
小明:明白,我之後答通識題目時都會保持客觀理性的了!
文:陳詠欣老師
插畫:謝偉豪
[通通識 第4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