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炸彈浪潮在六七暴動中期發生,引起香港主流社會強烈反感。曾製造炸彈的時任港九油漆業總工會副理事長郭慶鎏形容當年情G被動,炸彈是唯一可以打擊港英政府的方法,無奈引起社會恐慌,加深市民反對,當兩名小童被炸彈炸死,更令他心情矛盾。同會「戰鬥隊」主力陳炳基指鬥爭是由殖民地政府高壓統治引起,「炸彈成本低,效果好,成功令市面混亂」,不過他慨嘆左派群眾至今仍被遺棄,「(當年)入獄的人仍是刑事犯,今日仍被嘲笑為暴動犯」。
戰鬥隊員:炸彈成本低 效果好
港九油漆業總工會是當年參與暴力抗爭的先頭部隊。已屆91歲的郭慶鎏憶述,港英政府當年鎮壓罷工,不同左派工會遭受打壓,他形容政府是拿香港同胞作「擋箭牌」,稱罷工影響經濟,令他們十分被動。郭說,工會其後進一步盤算可以打擊政府的手段,「考慮到同胞被動、無近代史、無人協助我們,怎樣推動抗英呢?唯有想下(製炸彈)這一步,有人試過,在電車軌爆過,拆彈專家又整傷過」;他明言自己不夠機警,只負責買材料製作和在場把風,並沒有投擲「菠蘿」。
郭稱,放炸彈雖然未能打倒政權,但令政府改以懷柔方式治港。不過,郭亦認同事件帶來負面作用,「整個社會起了恐慌,(同胞認為)到處都有炸彈,沒有安全地方」,因而將鬥委會當成敵人,不支持左派。六七暴動中段起,部分左派群眾以放炸彈作為抗爭手段,其中最轟動的包括兩名小童在北角清華街被炸彈炸死,以及著名商台主持人林彬被暴徒燒死。
兩童炸死難過 郭:心情矛盾
郭說﹕「兩個小朋友(在北角)犧牲後,不是說動不動搖,總之心情有點矛盾。」他又說見到炸彈引致傷亡時內心難過,卻「不能停,但拖落下去多少有點感覺孤立」。
郭慶鎏徒弟、當年僅17歲的油漆工會會員陳炳基則為「戰鬥隊」主力,獲工會資助每月150元生活費,他主要是將炸彈改良後到街頭投擲。他說,當年「戰鬥隊」約有60人,其中10多人負責放炸彈,為了逃避警方拘捕,他與另外兩名工會成員租住灣仔月街一單位。到了10月8日,他從工友手中接過炸彈,原打算回家吃晚飯後,再到灣仔修頓球場一帶放炸彈,怎料折返住所時,在附近公廁門外被警員拘捕,最後因藏有爆炸品被判刑4年。
陳認為當年罷工失敗,完全起不了作用,且消耗國家資金,相反製作炸彈「成本低,效果好」,能令市面混亂,然而曠日持久的抗爭下,他承認看不到「港英必敗、我們必勝」的前景,「沒有槍桿子,國內除了口頭上支持,給予少許罷工費外,沒什麼實質支持,我接觸過的真正武器,都是本地製造」。
六七暴動期間,內地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陳認為鬥爭是長期仇英引起,毛澤東思想只是一種抗爭力量,主要推動力仍是反殖民地情緒。他說,抗爭帶來壞影響,因為不少港人從內地逃難來港,有反共情緒,不喜愛新中國,但未有留意香港左派不一定親共,只是不喜歡殖民地統治,故六七後,香港政治更走極端。
陳形容當年參與抗爭的左派群眾被遺棄,「整班人參與這場鬥爭,(當年)入獄的人仍是刑事犯,今日仍被嘲笑為暴動犯,將來國家有難,怎呼籲愛國年輕人支持國家?」他說個人不需要平反,因自己舉動乃個人行為。
明報記者 葉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