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文藝青年,簡稱「文青」。「文青」風格近年深得青少年追捧,由復古眼鏡到素色棉質上衣等,不少年輕人喜歡打扮得斯文,希望襯出文青風格。然而「文藝青年」意指喜愛文學作品的青年,講求的是內在修養,外在散發書卷氣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本學年初辦文青學會,不知該校的同學、老師及寫作班導師心中的「文青」是怎樣的?成為文青又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打扮 曾穎楠 中三 其實衣著我不會太在意,因為不一定會突顯一個人真正的內在。「文青」的內在應為高質素,如說話有禮,興趣偏好文藝,例如畫畫及寫作。 ◆內涵 梁淑儀 中四 應要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內在的修養。近來很多人談論「偽文青」風格,這可能是因為外在的衣飾配搭,讓人覺得他的造型很文藝。但是,要成為真正的文青,應該外在與內在兼備,內在如其談吐,外在便是其衣著,不會太過誇張。 ◆個性 蔡淑榕 中文科教師 我覺得一個人是否「文青」要看其內在,他不一定能寫到一首詩或散文,但要對文字有感覺、容易受文字觸動。我覺得「文青」會比較溫柔,是一個善良的物種,大多數喜歡文字的都不會是壞人,因為文字是與世界接觸的媒介,一個人喜歡文字,是因為他容易對這世界的事物有所觸動。 ◆意義 趙曉彤 寫作班導師 我覺得「文青」不是一個讚美或批評。「文青」一詞的意義不大,因為每個人不一定要被框限為某種風格,相反應該嘗試擴闊界限。我亦會抗拒某些說愛文藝的人,他們有些只是看詩、看小說,看所謂的傳統文學;而非放眼於當下世界的事,以及香港現有社會議題,如環保問題、特首選舉。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寫作想讓他人欣賞,他亦要考慮自己的內在,想一想以前的詩人為什麼能寫下打動人心的作品,不是因為其所用的文字,而是他對這個社會的觀察。 文:陳自穎 [語文同樂 第249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