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理學院擬於2018/19學年起取消「天文學」和「數學∕物理(同時主修數學及物理)」兩個主修課程,有人為此感失望可惜,校方則指這兩門學科修讀人數太少,故要「更妥善分配教學資源於其他學科」。《易經?繫辭上》有「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一句,天文學不止於觀測日月星辰,也包括風霜雨雪等氣象研究,廿四節氣也是天文學研習範圍。讓我們了解幾個與春季有關的節氣,以及歷代文人對節氣有感而發的詩詞作品。
■立春(圖一)
「立」代表季節來臨,立春即春天到來的意思。立春是四時之始,萬物始生。對農民來說,立春之日正是春耕農忙期的開始。1941年,中華民國政府把立春之日定為「農民節」,曆書中亦載有與農耕有關的豐歉歌:
元旦雲晴霽中天,
雨雪霏霏是豐年;
最喜立春晴一日,
農夫不用力耕田。
由此可見,古人以立春一天天氣好壞,判定來年是豐年還是旱年。古代常用的干支紀年法以立春為一年之始,也是生肖更替之日,惟今人多以農曆年初一為新生肖年之始。
■雨水(圖二)
立春多數在農曆正月初,如本年立春是在正月初七,當時的天氣還未明顯轉變。及至正月中旬的「雨水」,雨水便明顯增多,空氣也漸見濕潤。唐代「詩聖」杜甫有〈春夜喜雨〉一詩,點出對春天雨水降臨的喜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潤物無聲」現在常用作比喻教育工作,春天的雨水滋潤大地,如師者潛移默化育人。
■驚蟄(圖三)
農曆二月初的驚蟄,是春雷始鳴、驚醒本蟄伏在泥土裏冬眠動物的日子,故曰「驚蟄」。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觀田家〉一詩(節錄如下):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香港農業式微,但相信你也知道驚蟄「打小人」的習俗,相傳與祭白虎有關。驚蟄是蛇蟲鼠蟻驚醒的日子,傳說也是卑鄙小人起來害人的日子,為了防止害蟲妨農耕、小人害人民,便要祭祀百獸之王老虎,有說在白虎面前打小人,小人便會被白虎制服。久而久之,這源於農業社會的節氣便成了習俗,且不論什麼日子,也可以打小人。
■春分(圖四)
立春過後,又來一個「春分」,到底哪個才是春天的象徵?春分是指晝夜平分,南北兩半球晝夜時間相等。宋人徐鉉的〈春分日〉便描寫春分時節,其中「仲春」指「春季之中」:
仲春初四日,
春色正中分。
綠野裴回月,
晴天斷續雲。
剛過去的幾個月,受全球暖化影響,我們經歷了並不寒冷的「大寒」、「小寒」。下周二便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日子,且留意到時會否細雨紛紛!
■知多點
紅、黑豆水 祛濕法寶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春曉〉寫下「春眠不覺曉」一句,「不覺曉」乃因春天天氣潮濕影響身體。不用務農、只需筆耕的學子,也要留意春季節氣對自己的影響。潮濕天氣引致滿屋濕氣,課室也變得濕漉漉,「濕氣」也會侵襲身體,令你上課時昏昏沉沉,甚至周身痠痛乏力。要解決這問題,中醫師建議以食療祛濕。中醫指以紅豆或黑豆冲水均有祛濕功效,惟每人體質不同,身體不適時還是先徵詢醫生建議為佳。(圖五、六)
文:鄒靖儀
圖:資料圖片
部分資料來源:《中國節日的故事》
[語文同樂 2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