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政府宣布於西九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惹爭論,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曾嘆本土的醫學博物館不應受忽視。這間前身為病理化驗所的法定古蹟已改建成私營博物館逾20年,其中藏有戰前為難產母親「碎胎」的利剪文物、亦有本港醫生為「骨癆」病人研發的矯形儀器,館方表示現存逾2000件藏品,大部分需待復修,慨嘆每年捐款只夠收支平衡,期望外界多關注。該館現正裝修,料最快本月底重新開放。
明報記者 梁杏怡
位於太平山古蹟區的醫學博物館前身乃為鼠疫而建的細菌學檢驗所,至1990年改作醫學博物館,並於1996年正式啟用,去年迎來20周年,負責營運的醫學博物館學會為此出書《杏林鴻爪》介紹當中20件精選藏品。主編兼該學會教育及研究委員會成員黃大偉醫生形容,醫學博物館是全亞洲唯一以醫學建築所設的醫學博物館,當年曾研究染疫老鼠的實驗室至今仍開放,而台灣的醫學博物館只在新建築物擺設醫學藏品,未夠「原汁原味」,因此「香港人應該引以為傲」。
館址前身細菌檢驗所
博物館內的展品記錄本港醫學發展,以產科為例,黃大偉稱,「現時香港一個產婦死亡多大件事,報紙全賣頭條」,但戰前產婦常因難產而死。《杏》一書詳記當年產科醫生採用的一種「碎胎」儀器——穿顱剪,醫生為取出死胎便先要用利剪刺穿及壓碎胎兒頭顱。黃大偉表示,不到百年時間,本港產科有賴感染及麻醉發展迅速,加上發明剖腹手術,已能安全接生,幾乎未有醫生見識過穿顱剪。
另一藏品「頭顱環盆骨牽引器」則於1970年代靠香港醫生發揚光大,黃大偉稱當時本港肺癆嚴重,不少病人因病菌入骨而「駝背」,本港醫生研製出該矯形儀器,更吸引不少外國專家前來學習,「是全世界認可的尖端醫學技術」。他稱,從1894年的鼠疫至2003年的SARS,博物館都有詳細介紹,兩次疫症都令香港成為世界焦點,但不同之處是當初鼠疫由法國專家找出細菌,而SARS是由本港專家率先破解病毒來源,期望藉展覽令市民更了解公共衛生發展。
求助林鄭 獲覆「沒辦法」
醫學博物館學會前主席曹紹釗醫生表示,博物館至今已收藏逾2000件藏品,惟地方有限兼未有資源逐一復修,大部分未能展出,再加上建築維修費及10多名職員薪金,每年經費逾200萬元。他稱,以往曾會見發展局前局長林鄭月娥及民政事務局前局長曾德成,希望能獲撥款助博物館經營,但對方坦言本港暫未有相關政策支援自負盈虧的博物館,「沒有辦法幫我們」,因此只能每年逐一向醫生發信及舉辦晚會籌款,一年籌得約300萬元,「只是剛剛好」。
年需逾200萬 籌款「剛剛好」
曹醫生表示,入場人次有限,多靠舉辦學校導賞團,難增加收入,學會剛成立專門負責籌款的基金會,期望日後能籌集更多資金助長遠營運,未來復館後亦會再加大力度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