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見圖)
■ 模擬試題
資料A:評論節錄
烏坎村事件主要是土地爭議。據村民說,他們5年來追回土地績效不彰。據官方資料,烏坎共計8581畝土地完成確認並登記發證,但村民提出「村界」範圍達2萬多畝。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農村土地已歷經變遷,當時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在徵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沿海地區吸引港澳居民或海外華僑投資,他們支付了以百萬、千萬元人民幣計的賠償款,辦了土地使用合法手續,投資項目也在運行。
當年徵地,地方官貪污腐敗成風,村民或許是被欺壓的一群,但這不能責怪投資者,最理想是地方政府向投資者回購土地,交還村民。但今天土地有價,涉及以十億元計巨資,地方政府哪來這麼多錢?
資料B:評論節錄
廣東省陸豐市烏坎村村民的維權抗爭2016年6月再起,9月事態急轉直下,官方意圖以武力壓服村民。5年前官方柔性處理,使烏坎村被冠以「農村基層民主典型案例」的光環;今日鎮壓若不幸釀成大規模流血事件,勢必衝擊廣東當局,也會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
資料C:對網絡的兩種看法
甲: 網絡和社交媒體的發展,給我國群體事件的模式帶來莫大衝擊。部分組織、機構不適當運用網絡,例如利用網絡上新聞媒體,提升了社會動員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進而增加了群體事件的負面影響。而近年群體事件陷入「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怪圈,令參與者往往以「鬧大」為行動目標,部分事件的參與者更與境外媒體合作,透過「抗議表演」製造國際影響力,抹黑我國形象。
乙:據學者研究,內地每年民眾集體維權的群體事件達10多萬宗,涵蓋勞資糾紛、徵地拆遷矛盾、環境污染等問題。在眾多農村維權事件,唯獨烏坎村備受境外以至國際傳媒關注,主要是烏坎距離香港較近,而且村民懂得利用現代科技傳遞信息,5年前烏坎維權能和平落幕更成為標誌事件。
網絡已成為內地民眾「申冤」的途徑之一,綜觀近年內地較大型的抗爭運動,社交媒體、手機拍照和短片都起了很大作用,令事件迅速曝光和傳播。在輿論壓力下,政府往往會讓步。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指出烏坎土地維權事件中不同持份者之間的衝突。
2. 參考資料B和C,試解釋支持和反對政府強硬處理烏坎事件的理據及其背後的價值觀。
◆延伸回應題
3. 「網絡發展既為中國政府管治帶來挑戰,但也起促進民主發展的作用。」你同意嗎?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闡述你的意見。
■ 相關概念
法治(rule of law)
維權(rights defence)
充權(empowerment)
管治效能(governance efficiency)
社會衝突(social conflict)
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參考資料
1. 明報通識網熱門專輯「中國民間抗爭」﹕link.mingpao.com/15426.htm
2. 其他參考資料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929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