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常傳出許多中學生自殺的消息;文憑試放榜後,報章除刊登狀元不亦樂乎的照片外,更有不少失落考生的臉孔。站在學校的立場,這些鬥爭、廝殺場面,是不是他們渴望見到的呢?對中學生而言,「廝殺」徒添了他們的壓力,更使他們害怕被標籤為失敗者。到底誰才是將青少年逼至牆角的元兇呢? 社會標籤 家長無力抗 「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等稱號也許已經過時,但家長的競爭心態卻沒有隨時間減退。打著「贏在起跑線」的旗號,他們將兒女的競爭平台擴展到出生前。現今是個以成敗論英雄的時代,手持哪個地方的護照,到入讀哪所名牌學校,盡在父母的盤算之內。加上傳媒在放榜日等總守在各名校門口訪問家長,社會彷彿要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枷鎖,自小便血淋淋地呈現在孩子面前。事實上,父母怎樣堅持也難以抵抗這些光環的引誘,或者口婸”S有望子成龍的野心,只希望孩子愉快成長,但時間總會逼出潛藏體內的競爭細胞,能堅持的家長只屬少數。 學生成績變壓力 教師分身不暇 另一不可不提的疑犯,就是學校本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恐怕教畢文憑試的考核範圍後,教師已沒有心力傳授課本以外的「道」了。培育學生的德智體群美,大概已是個古老神話。教師們承受著校方施加的壓力,一方面要顧及教學進度,另一方面又要擔保學生成績使校方和家長滿意。然而不論投放多少時間和精力,年終的成績單——小學的派位結果和中學的放榜成績,才是評估的依歸。 有見及此,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建議政府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培訓教師負責「把關」,好讓前線教師能在適當時候支援學生。不過,畢竟教師有教務在身,他們先顧及班級的整體情況,後處理個別需要,也是正常不過。 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沒有人能避免嫌疑。然而,這場遊戲就像個壓力煲一樣。家長、校方不斷加強火候烹調,最終學生會否「爆煲」,還得看他們的受壓程度和如何面對壓力。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協恩中學中六生 袁晞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