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橫洲「綠化地帶」建屋爭議
【明報專訊】(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港府在擱置發展橫洲棕地一事上引發的爭議。
•未能「地盡其用」:棕地為已荒廢或被破壞的農地,且大多為平坦的地皮,極具發展潛力
•公屋供應量大減:由原計劃的1.7萬個減至4000個
•環境破壞危機:捨北面棕地,但發展保育價值較高的南面綠化帶
•「官商勾結」嫌疑:有鄉紳表明反對後,政府修訂方案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政府改劃「綠化地帶」為住宅用途?
需先提出正或反的2至3個論點,續提出一個對方的論點,最後作駁論和利弊比較。
◇同意
•公屋輪候時間長,增加住房供應刻不容緩
•綠化帶面積大,可作完整社區規劃,極具發展潛力
•綠化地帶內的土地大部分屬政府土地,對比私人業權土地,收地阻礙較小
•綠化帶大多鄰近已發展社區,有充足的基建、交通設施、供水排污配套等
•有部分綠化帶已荒廢、已平整,保育價值較低
◇不同意
•部分綠化帶鄰近郊野公園或濕地公園等保育地區,開發作建屋恐造成污染,破壞生態
•綠化帶面積減少,影響景觀、康樂休憩地減少
•綠化帶多位於斜坡,發展成本較平整的土地為高
•非唯一選擇,政府可考慮棕地等保育價值較低的用地
•政府開壞先例,其他組織可能會因而陸續申請更改綠化帶土地用途,部分更欲改作非住宅用地
■知識增益
為應付本港的土地和房屋需求,政府採多管齊下策略,以期增加短、中及長期土地供應,當中新界的棕地和綠化帶均會釋放作新市鎮發展,惟棕地的業權問題和綠化帶的保育問題均惹來爭議。
棕地(brownfield)
發展局長陳茂波在2016年2月的立法會會議表示,「棕地」涵蓋多種不同的土地用途,泛指位於新界鄉郊的荒廢或已被破壞並已轉為其他用途的農地。這些棕地主要集中於新界北部及西北部相對平坦及較易到達的地區,現時充斥著各種工業和港口後勤活動,包括貨櫃場、貨櫃車泊車位、貨櫃車維修、物流作業、工業工場、露天貯物、回收場、建造機械及物料貯存等,大多是與周邊環境不配合的活動,且夾雜寮屋民居、農地耕作,甚至養殖場等。
政府在2016年正研究多個棕地發展項目,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區約50公頃的棕地、洪水橋新發展區約190公頃的棕地,以及元朗南發展區逾100公頃的棕地。按現時計劃,各新發展區預計2023年起陸續落成,合共可提供14.8萬個住宅單位、70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以及2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
綠化地帶(green belt)
「綠化地帶」是一道天然屏障,作為市區及其他發展區的界限。一般情況下,除自然保育設施、郊遊設施外,綠化地帶不可進行其他發展;至於發展屋宇及公共設施則需規劃申請,由城規會審批。
截至2014年6月初,被劃為綠化地帶(不包括郊野公園範圍)的土地面積共約15,200公頃。發展局在2014年建議改劃大約70幅共150公頃的綠化地帶用地,佔全港綠化地帶用地約1%,如全部通過改劃並撥作房屋發展,可提供約8.9萬個房屋單位,當中超過七成為公屋。截至2016年2月底,已有19幅原位於綠化地帶的用地完成法定圖則修訂程序,估計可提供合共15,600個房屋單位,當中約45%為公屋單位。
顧問教師:古俊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