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今日帶領半個內閣及約20名德國經濟界代表到訪中國,開啟她上任後的第9次訪華行程,就商貿、外交、安全政策等與中國高層展開磋商。
按中國外交部早前的公布,默克爾應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於6月12日至14日正式訪問中國,二人將共同主持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默克爾在北京期間,還將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面,並將到訪遼寧瀋陽,參觀中德高端製造產業園。她今年9月還將再次訪問中國,參加於杭州召開的20國集團峰會(G20)。
上任第9次訪華
9月將再訪華
此輪中德磋商的核心爭議包括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和市場經濟地位,這不僅是中德之間的問題,在中歐甚至中美間也存在。不過,由於中國鋼鐵出口總量中僅有7.6%是對歐出口,而歐盟鋼鐵進口總量只有14%來自中國,相比於美國貿易摩擦和分歧更小,更易於談判。
歐洲議會全體會議5月12日投票否決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決議中提到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和對歐洲的廉價出口問題,比如對英國的廉價鋼鐵出口影響到該國鋼鐵行業生存,威脅上萬人「飯碗」。
鋼鐵出口問題與歐摩擦較小
儘管這項決議不具法律約束力,不過歐盟委員會如要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仍需歐洲議會批准通過。
今年12月11日便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15周年,根據2001年中國加入時簽署的附加條款,加入滿15年後其他締約國將不能再以中國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為藉口,以替代國產品為參照作反傾銷。因此,中國認為將在2016年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不過歐美的反對者認為中國政府干擾市場價格,向多個行業提供出口補貼,不應獲得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為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正抓緊時間游說歐美。
關於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洲各國意見不一。其中英國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德國總理默克爾則稱原則上持支持態度,可是強調中國還需在政府採購等多個方面改進,意大利和法國傾向於反對。與歐盟重要成員國德國磋商,則有利於中國與歐盟的談判。
入世貿15年 抓緊時間游說
此外,正在保外就醫的中國獨立記者高瑜在Twitter爆料稱,默克爾訪華前夕,當局昨日派警察前來安排她「看病」。默克爾每次到訪都會會見中國的民間人士,但不清楚她此次將會見誰人。
到埗前夕 高瑜被安排「看病」
德國之聲報道,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兼董事會主席韓博天(Sebastian Heilmann)稱,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和策略都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包括在南海問頭上有蓄謀地挑釁、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的打壓等,呼籲德國必須對此採取措施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