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是醫學界一般衡量身體是否肥胖的臨牀指標,不過,由於亞洲人和歐洲人的體質不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專為亞洲人而修訂的BMI標準,不論男女,BMI都以18.5至22.9為理想,BMI 23或以上為過重;BMI超過或等於30則為嚴重肥胖。
全球逾19億成人超重
根據世衛資料,1980年以來肥胖的人數增加近一倍。2014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過19億人超重;其中6億多人肥胖。2013年,有4200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或肥胖。在大多數世界人口所居住的國家,死於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多過死於體重不足的人數。
世衛資料提及,超重和肥胖的定義是可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量脂肪累積,主因是身體攝取與消耗卡路里不平衡。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如大眾偏向乘坐交通工具,愈來愈多的工作偏向久坐,令身體缺乏活動。肥胖問題涉及的因素不單是個人生活習慣,也涉及城市規劃失衡,因為城市化的過程導致社會和環境急速變化,交通、城市規劃不完善亦令城市人少運動,加工食品冒現,教育和衛生工作部門未有灌輸正確的健康意識等。
肥胖和超重已成為城市人常見問題。要減重,運動和均衡的飲食是不二法門。運動除了消耗體內多餘的脂肪,更重要是防止肌肉因節食而流失。根據香港糖尿聯會資料,要減去1磅脂肪,身體要額外消耗3500卡路里的熱量。
跑步游泳減重較有效
基於本能,身體在低運動量時會燃燒脂肪;在中至高運動量則偏重燃燒碳水化合物,所以持續做低運動量的耐力運動,對減重較為有效,如跑步、游泳等,並將運動時間攤分至盡量每天做運動,平均分配所需要消耗的卡路里量,避免為身體帶來過多壓力。
■相關概念
肥胖(obesity)
健康風險(health risk)
健康意識(health consciousness)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sedentary lifestyle)
多層思考
1. 根據資料,描述香港及世界肥胖人口的趨勢,並解釋此趨勢的成因。
2. 就題一的問題,向香港政府建議兩個可行解決辦法。
參考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肥胖和超重」: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11/zh
◆答題指引可到以下網址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530BO.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