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電以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仍在研究階段為由,未有透露造價及估算對電費影響,但指出海上接收站造價較在陸上興建為低,又指向外國買氣較有議價能力。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指出,韓國現代重工集團建造的同類型海上接收站,造價約3.3億美元(約25.6億港元),但不包括鋪設輸送管道等基建設施開支。 若以中電目前回報率9.99%推算,中電的基本電費會上升0.6仙,升幅不足1%;但由於氣價低於西氣東輸,燃料費有望下降,抵消基本電費升幅,最終電費有望下調。鍾兆偉表示,電費的燃料費以實報實銷方式運作,中電買貴氣,燃料費相應增加,「市民不滿,中電又無錢落袋」,其實是雙輸局面。他說,現時全球氣價以亞洲最高,其次是歐洲,北美則最便宜,本地電力公司若可向外購買天然氣,有機會令燃料費下調,若兩電同時使用一個海上接收站,更可產生協同效應。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指出,現有西氣東輸天然氣管道已足夠中電應付未來10至20年供電需要,每年可發電逾250億度。中電今次提出興建的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將會是重複投資,增加的發電成本亦會轉嫁到市民身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