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中文課程諮詢昨完結,文件課程理念部分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體認讀簡化字的能力」,惹來部分人不滿。從事繁體與簡體字教學研究多年的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教授何萬貫,將朱自清的《背影》及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分別轉為簡體字後,完全不懂簡體字的學生只會不認識當中4.5%及6.3%的文字,但可根據上文下理推測字義。他認為教局沒必要刻意推動認讀簡體字,反要在學生用字趨於繁簡混雜下,考慮如何紓緩教師憂慮。
教育局署理局長楊潤雄昨指出,香港教育以繁體字為主,沒計劃強推簡體字,形容那只是無根據的謠傳。局方發言人稱,2002年中文課程指引已列明學生可透過發展認讀簡化字能力擴大閱讀面,局方一直提醒小學應避免過早同時學習繁簡二體,造成識字和寫字上的干擾,混淆字形,一向建議只在中學按學生需要及僅在合適情G下,酌量助學生建立認讀簡體字能力,非硬性規定,也沒計劃規範中、小學學生在常規課堂內學簡化字。局方又指出,讓高中生具認讀簡體字能力合乎學生終身學習利益,沒政治意圖,希望社會人士勿誤解、妄作無謂猜測或刻意炒作。
教局﹕強推簡體字是謠傳
立法會主席、前中學校長曾鈺成昨則在《am730》專欄質疑,若把要學生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納入課程綱要,教師自然會問要如何落實,「每個生字都要繁簡體一併教嗎?要求學生閱讀一些簡體字的書本和文章嗎?測驗考試加設簡體字的試題嗎?」教師亦要考慮是否准許學生寫簡體字,如把「前後」寫成「前后」是否錯誤,若未經深思熟慮就輕率提出要學生認讀簡化字,只會引起思想混亂,形容教育局又點起了一個爭論的火頭。
文學作家、浸大前語文中心副教授胡燕青亦在facebook表示,學繁體的人很容易就學會簡體,「為簡體字花費課時,不如多學習一首唐詩」。她又指繁體字有深厚文化軌[和豐厚記憶,書法和研究都不能用簡體,「愛中國,必愛中國文明。我愛中國,因此愛繁體字」。
何萬貫指不少中文教師擔心簡體字對形音系統造成干擾,如「鬍鬚髮」是形音字,簡體字變成「胡須Y」,失去「髟」、即毛髮下垂的意思,學生亦可能把簡體字的「鬚」(粵音「蘇」)誤讀成「須」;骯「髒」與心「臟」的簡體字同為「(圖a)」,變成一個簡體字「統領」不同繁體字。
繁簡混雜 可加強形音義教學
他指文字發展是約定俗成,若民間力量強大,港人自動將簡體字混入繁體字,這是文字演變;但現時香港社會未接受簡繁並用,考評及評核局亦多次在公開試考試報告中提出,學生將繁簡字混為一體,寫成錯別字,政府應研究形音字系統是否真的受到干擾及如何「補救」,如強化形音義系統的教學,或考慮規定必須寫繁體字。
何又稱,現時常用繁體字有一萬個,簡體字則只有2200個,他將1310字的《背影》換成簡體字後,撇除(圖b)(喪)字等十分似繁體字、學生必會認得的字,學生只會有可能不認得當中60個簡體字(4.5%),如(圖c)(親)字;477字的《醉翁亭記》轉成簡體字後,僅有30字(6.3%)學生有可能不認得。他引述研究指出,讀者只要認識一篇文章中90%的字,就能理解文意,故認為教局毋須刻意提倡學生學簡體字,免有教師會「急急腳做」,建議由教師自行決定是否教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