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部分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甲醛,但有不法商人在食物加工過程中添加甲醛,當作廉價防腐劑及漂白劑使用,人體過量吸收會致敏,甚或致癌。理工大學學者研發出一種成分為樹脂聚合物及染料的熒光探針,可簡單快速測試食物中的甲醛含量,料可助建立一個各種食物天然甲醛含量的數據庫,日後可更準確預測人體攝取多少才有影響,長遠希望供執法部門檢測食物是否添加了甲醛。
需「發水」食物較常加甲醛
需要「發水」的食物較常被加入甲醛,例如鳳爪、魷魚、白飯魚及牛栢葉等,單憑肉眼沒法分辨。
理大研發的熒光探針,一小時可同時檢測10個樣本,所需的混合物亦十分簡單,只需在試管加入含「位阻大胺」的樹脂聚合物、熒光劑,以及液態食物樣本,在50℃環境下靜待30分鐘,然後把試管放於紫光燈下,憑肉眼判別熒光程度,即可得知樣本的甲醛是否高於10ppm(毫克/千克)含量。此新方法每次測試成本只需數十元,而傳統甲醛檢測方法每個樣本要用上半小時,且需使用昂貴儀器及專業技術人員,成本動輒數百元,不過準確度較高。
成本減 正申國家專利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副教授黃文健指出,現時理大已與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申請中國專利,並已申請資助以研發可同時測驗約100個樣本的方法,料未來可在本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