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民調﹕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1993年起定期調查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最近一次在2015年12月,信心淨值(正面比率減負面比率)有6.7百分點。市民對一國兩制「最有信心」(淨值最高)的一次是2008年4月,達60.8百分點;最低的一次是2014年9月,淨值負18.7百分點。
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民調亦同期進行,市民對香港前途信心最低的一次出現在2003年4月,淨值為負15.2百分點;最高在1997年9月,淨值有79.8百分點;2015年12月的民調中,信心淨值為3.6百分點。
◆一國兩制信心危機的影響
立法會選舉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今日香港社會形成一種恐懼的氛圍,當李波失蹤案出現,立即觸動了大家已經如箭在弦的神經,憂心「一國兩制」的底線守不住。2016年先後有2月尾立法會新界東補選、9月立法會選舉,以及12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他認為這種恐懼,大有可能在選舉中進一步發酵,發揮左右政局的作用。
對外商產生極大震撼
蔡子強認為,很多外商因為節省成本和開拓市場的關係,在內地設廠或銷售點,但仍然會選擇把總部留在香港,因為他們對香港的法制有信心,認為可以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人身安全和人權保障,而非像在內地般,一旦惹上官非便無所適從,甚至求助無門。李波失蹤案對外商帶來很大心理震撼,原來在內地惹上官非,就算身在香港,也可能會被挾持回內地,讓外商不得不重新考慮,在香港是否真的絕對安全。
對台灣的影響
時事評論員吳志森表示,回歸未到20年,香港已面目全非,一國兩制殘缺不存,「港人治港」變成大陸對香港的全面管治。銅鑼灣書店負責人相繼「被失蹤」,但當局只有拙劣的解釋,無論香港人和台灣人都看得膽戰心驚。他稱,「太陽花運動」期間出現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警示,成為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宣傳。國民黨慘敗,是過分擁抱大陸的惡果,當台灣人看到香港今天「急速沉淪的慘狀」,「遠離中國」應是台灣民眾唯一的選項。
◆特首述職 平起平坐變靠邊坐
香港回歸後,行政長官每年須上京述職。1997至2014年,特首與國家領導人會面時,兩人的座位安排都採並排式或會見外賓的「平起平坐」格局。2015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聽特首梁振英述職,但兩人座位安排改為習近平坐在正中「主席位」,梁振英坐在一旁。總理李克強在聽取梁振英匯報工作時,座位採同樣安排。
國務院港澳辦解釋是要更好體現憲法和《基本法》關於中央和特別行政區關係之規定,以及行政長官(特區及特區政府首長)向中央負責的要求,新座位安排更加規範和莊重。
習近平於會面中特別提到近年一國兩制「實踐出現新情G」,強調中央貫徹一國兩制有兩點堅持:一是「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二是「全面準確」,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座位安排和習近平的言論引起社會議論。
回應與解讀﹕
特首﹕有人不跟基本法
梁振英表示,習口中的「新情G」是指政改過程中,有人沒有跟從基本法的規定,亦不想跟從人大常委會有關的決定。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習的言論是回應近年有人不斷挑戰中央權威,質疑中央不尊重一國兩制。他說中央不願見到一國兩制在香港落實出現偏差,如政改期間有人拒絕人大「8.31決定」,出現將中國與香港對立的本土、港獨思潮等情G。
展「一國」大於「兩制」
對於座位安排變化,劉兆佳稱是明確點出中央與特首是「領導和被領導」關係。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表示,在政改討論期間,中央已刻意強調一國與兩制、中央與特區的關係,加上社會出現本土思維、政改討論時有人忽略「一國」,中央要明確表明制度規定,重申中央在香港重大事務上有決定性地位。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認為,這樣的座位安排,更重要的是要向各界展示「一國」大於「兩制」。
貶低香港地位
公民黨梁家傑表示,作為港人看到這場面有不悅,認為有貶低之意。從積極正面方向看,習的言論表明中央終於面對香港近年出現對一國兩制的爭議。
◆港人誤解一國兩制?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屠海鳴2015年12月撰文稱,「一國」與「兩制」從來就不是平起平坐關係,港人先要弄清楚3個《基本法》所規定的關係:
1. 香港與國家
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政治制度上與內地省市自治區不同,但並不意味高人一等,因香港一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
儘管香港擁有高度自治權,但涉及國防、外交等重大問題,特區政府須無條件服從中央政府,兩者是從屬關係。
3. 特首與國家領導人
兩者是上下級關係。特首由國家領導人簽發任命書,任職宣誓效忠憲法和基本法;在任職儀式上,由國家領導人監誓,每年須向中央政府述職,國家領導人聽取工作匯報並做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