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時公屋輪候冊有20多萬宗申請,最新平均輪候時間要等3.6年。然而申訴專員公署調查發現,房署計算輪候時間過於籠統,製造「3年上樓」假象,建議房署將不同類別申請者分開計算。不過,房署表示細分數據會誤導申請者,拒絕公署的建議。 特快編配混入一般申請計算 申訴專員公署過去4年共接獲110宗市民投訴,表示輪候超過3年仍未獲配公屋。為此公署主動展開調查,發現房署計算「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時,將4項優先及特快配屋計劃,如「長者一人申請」等,連同非優先配屋的「一般家庭申請」混合計算。公署批評此計法過於籠統,未能反映實G,尤其對「一般家庭申請者」造成誤導,認為房署刻意製造「3年上樓」的假象。 公署也發現,截至去年6月底,過半「一般申請者」實際輪候都超過3年,最長的要等7年才能上樓,遠超現時房委會為公屋「一般申請者」定下3年上樓的指標。 申訴專員劉燕卿又指房署以「資訊未必對市民有用」為由,不向市民公布每年的公屋輪候冊分析報告,令市民難以得知各公屋選區的家庭人數和預計單位供應量等。她批評房署做法「武斷」,公署不敢苟同,促請署方公開資料。 房署:細分數據可能誤導 房屋署回應說,分析報告只是交代過往數據,不能反映最新趨勢。而公屋編配取決於多項因素,輪候時間難以預計,細分數據可能誤導申請人,更改家庭人數和選區等,最終令輪候時間延長,對申請人更不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