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網絡發展改變了新聞的發布及閱讀模式,傳媒機構之間也要追趕消息發布的速度。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在網絡新聞工作坊上,大談傳統報社正面對的困難。 「獨家新聞應該即時發布,還是應留待刊於明天的報紙上?」陳惜姿以4月《明報》獨家報道的劍橋護老院長者遭脫光衣服、在平台等候洗澡一事為例,解釋即時發布固然重要,但傳統媒體也要思考發布方式。部分資訊可即時放上網,如《明報》在報道見報前一晚,在社交網站專頁上載相關短片作引子,吸引公眾關注及即時轉發,亦能吸引讀者追看翌日報道。但記者做報道不應「一味求快」,報道正式刊出前須先查證消息真確。 避問受害人感受 免雪上加霜 陳惜姿又分享新傳學院學生的訪問經驗。《大學線月刊》的實習記者早前採訪區議會選舉,聞說有人在票站內使用手提電話而沒被工作人員阻止,即使學生要做即時報道,也做好求證工夫,向工作人員查詢。記者亦要有同理心,她笑言不少記者只懂問受訪者「有咩感受」,如問街市菜檔負責人對加租有何感受,「佢可以有咩感受隉H」記者適當的提問,可令受訪者道出真實情感,但若受訪者是災難受害人或死者親屬,則不應雪上加霜。 「現在人們對文字的容忍程度比以前下降,也習慣使用手機或電腦(看資訊)。」陳惜姿說,網上新聞講求速度,智能電話不但方便讀者閱讀消息,也方便記者採訪和拍照。然而,無論傳媒生態如何變化,她強調新聞工作者應該維持報道的原則,這樣才能保持傳媒的公信力。 做記者前先要學懂做「人」 工作坊有校記問,記者在意外現場應先救人還是把握時機採訪,陳惜姿說「做記者前先要(學懂)做『人』,但不能匹夫之勇」。她認為遇上嚴重意外不應干擾現場環境,應報警求助,但情G每次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