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平時在課本上讀過他們的特質,但未真正相處過,故初時溝通有點難……原本我以為他們只是physically disabled(肢體傷殘)。」修讀心理學的孫運卿(Rachel),2013年加入大學生組織Innoart,一心發掘殘疾人士的藝術潛能,希望促進傷健共融,破除大眾的偏見和隔閡,但原來自己對殘疾的定義也一知半解。
一對一結伴 推廣藝術無疆界
Innoart於2013年末成立,由學生自發,透過與殘疾人士相處合作,發掘其藝術潛能,並將作品製成不同產品如滑鼠墊(圖一)。他們旨在將「藝術無疆界」的理念推廣於眾,屬「香港大學同行計劃」其中一個體驗學習項目,首次活動於去年3月舉行。當中部分學生負責與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揀選的八位殘疾人士一對一結成伙伴,部分則負責後續的產品設計及推廣。
耐心觀察 建立信任
Rachel的伙伴秀蘭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她比較內向,(起初)不會望我」。她留意到秀蘭會模仿顏料上的魚圖案畫畫,發現她的模仿能力很高,而且愛寫字,不過是將不同字的「部件」模仿寫出,然後湊成與眾不同的「字」。Rachel會在旁邊耐心觀察,二人在活動中慢慢建立信任。問及如何令秀蘭了解她的說話,Rachel說:「其實他們明白我們的說話,只是不能用我們平日的溝通方式表達出來或給予反應,例如他們開心或興奮的(表達)幅度會比我們大。」
秀蘭走路很快,Rachel經常追不上她,但一次他們到海旁寫生,秀蘭畫了一艘船,船上有三人,其中一人正是Rachel(圖二),「原來她心中有我的存在」。這份感動,令她明白活動的意義。
鼓勵寫生 突破自我
李欣怡(Jennifer)和患唐氏綜合症的阿咪合作,初次見面自我介紹後,阿咪木無表情,即使Jennifer滔滔不絕說話,阿咪仍是反應冷淡。Jennifer心想,「他是不是不喜歡我呢」?她嘗試運用東華三院溝通工作坊學會的技巧,如不斷重複雙方的名字,以及取個易記的花名,如Jennifer稱為「阿欣」,Rachel則叫「卿卿」。
數次會面後,Jennifer發現阿咪只愛畫自畫像,便鼓勵他突破自我。一次在香港仔海旁戶外寫生,阿咪又在畫自己的樣子,她便鼓勵說:「不如你今日試試畫其他東西吧!」並拿起他的畫簿示範,然後對他說:「你想試試嗎?」阿咪便開始試畫海港上的船,並嘗試畫其他景物(圖三),「可是他畫太陽時,仍是把自己的樣子畫上去」。
阿咪的自畫像多是生氣的表情,Jennifer鼓勵他畫些不同的樣子。她先在阿咪畫簿上最後一頁,據平日觀察,畫了六格不同表情的阿咪,且用上不同色彩。後來,阿咪送她一幅畫,畫上有一個長髮的「女版阿咪」(即是Jennifer),令她喜出望外:「本來沒有預計雙方的關係會變得這麼緊密,會互相惦記。」
畫作製成產品 訴說故事
Innoart成員最後把他們的畫作製成不同產品,希望藉此訴說背後的故事。可惜計劃完結後,雙方關係未能延續下去,二人認為,這是計劃的其中一個缺點,「負責推廣產品的人未必有與他們(殘疾人士)相處的經驗」,故未有切身體會。不過,從先行者角度而言,這也是過而改之、摸索前路的寶貴經驗。
■讀大學,所為何事
Jennifer認為大學堭o到的是exposure,即機會與挑戰,例如不同暑期工作、策劃活動以至認識不同人,從而尋找目標,不被五年的學位課程規限。
Rachel畢業在即,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總結出自己的長處及方向,來年會比較career-based(職業導向)。她笑說:「這就是final year與non-final year學生的分別呢。」
■袋內乾坤
Jennifer:隨身攜帶筆記簿,用作畫畫或閱讀劄記。
Rachel:最重要是「get me everywhere」(帶我到各方)的八達通卡,「趁蚆椄O學生身分(享票價優惠),要多四出走走」。
■Profile
李欣怡(Jennifer,左)
香港大學文學士及教育學士(語文教育——英文)四年級生、Innoart成員
孫運卿(Rachel,右)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四年級生、 Innoart成員
■小知識
何謂殘疾/弱能(Disability)?
香港政府會為殘疾人士發出登記證(屬自願申請),所接受的殘疾類別包括:聽障、視障、肢體傷殘、言語障礙、智障、精神病、自閉症、器官殘障╱長期病患、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特殊學習困難
文:鄒靖儀
圖:司徒俊樂、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1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