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德雅中學通識科科主任吳亦文老師指出,翻查近年文憑試試題,甚少有集中討論關於公共運輸設施服務爭議的題目,但近年相關爭議不斷,故在未來有可能成為考試題目。 吳老師指此類題目涉及單元包括「今日香港」中的「生活素質」,而政府政策方面則涉及「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此外事件亦涉及「全球化」單元,因為通訊傳播在事件中充分發揮作用,當女學生攜帶古箏相片在社交網站上瘋傳後,網民透過社交網站動員大批市民參加「超合作運動」,同時有樂手亦動員到大圍港鐵站內演奏。 要站在港鐵立場思考 吳老師說是次討論中學生說的多是主流意見,只從市民角度出發,但通識科強調多角度思考,要考慮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和立場。吳老師提醒同學亦要站在港鐵立場思考:「假如你是港鐵,面對攜帶大型行李的乘客,執法上有什麼困難?為何不讓大型樂器進入港鐵範圍?這是可能涉及安全問題,一旦在車廂擠迫時出現突發情G,市民可能會來不及逃生。」 爭議在於執法不公及雙重標準 此外,吳老師又指事件中最大爭議點在於執法不公和雙重標準問題,促使市民對港鐵不滿升級,吳老師提醒同學必須認清爭議的主因。她舉例港鐵對乘客攜帶的大型物件的體積有明確規定,但近年在港鐵或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有人帶茪j型貨品登上車廂,或者水貨客走水貨,回應市民訴求又後知後覺,「港鐵年年加車資,服務卻不斷倒退,而且還有擠迫和執法不公的問題,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