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料A
本港整體及長者貧窮人口趨勢(圖)
˙資料B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認為,政府在制訂扶貧政策時,不應單純看住戶人數,應分析貧窮戶各人的年齡及特徵,重點幫助較貧困的單親家庭及年輕人。反映貧窮深度的總貧窮差距在2014年達158億元,按年升8億元,意思是要花158億元才可將貧窮人口拉回貧窮線之上。
扶貧委員會成員何喜華希望,政府針對地區貧窮,改善該區住屋問題。貧窮率最高者是18.2%的深水鶠A第二高是葵青(16.9%);貧窮率最低是西貢,由2013年的11.3%跌至2014年的10%。
特首梁振英提到,政府有責任加強「有需要的長者」的退休保障。據悉,有委員認為政府較傾向設資產審查、非全民及不涉三方供款的方案。而政府調查發現,24.5萬沒有領取綜援的貧窮長者中,58.5%表示沒有經濟需要,報稱「有需要」僅14.2%。 - 資料來源:《明報》,2015.10.11
◆資料解讀
資料A:
資料顯示了一些趨勢,內容不算太複雜,但不少同學不留意當中的細節,以致理解有誤。以長者貧窮狀G為例,其百分比和人口的升跌趨勢並不相同,同學在解釋時不能以為本港貧窮的情G已在所有方面均有改善。又例如分析下跌趨勢時,有同學可能以為是「一直下跌」,但其實個別年份亦曾上升,所以應更注意這方面的用字。總括而言,同學看見同時有人數和百分比時便應加倍留心,要訓練準確引用數字。
資料B:
資料呈現另一類的數據表達方法:各段相關人士的言論均有數字可作印證。數字以百分比為主,看似沒有關係,但其實三段各顯示出貧窮問題的三個面向,在引用和解釋時亦可互相利用。例如政府的「沒有經濟需要」的資料,如果加入上段有關區域的討論,便可引伸探討此情G是否適用於全港,其普及性有多高。有時同學會刻意避開一些不熟悉的數據,或者未能全面引用數字,以致答案未能提供足夠的角度,十分可惜。
■問題﹕(a)參考資料A,描述香港的貧窮狀G。(5分)
◆答題指引
此題目是卷一常見的起首題目,資料顯示了兩個類別的情G,同學要各自描述,並按需要結合。例如整體貧窮人口及百分比均下跌,由2009年的104.3萬(16%),整體下跌至2014年的96.2萬(14.3%),是歷年來最低。但當中的長者貧窮情G卻非完全改善,雖然貧窮百分比由2009年的34.6%下跌至2014年的30%,是歷年來最低;但貧窮長者人口卻由28.5萬上升至29.4萬。而且單按百分比而言,長者貧窮百分比是整體百分比的差不多一倍,情G較為嚴重,可見現時的貧窮人口較多集中於長者群體。
另一方面,一人貧窮線門檻為3500元,沒有改變,其他貧窮線門檻則上升。按現在最低工資32.5元來說,一人貧窮線應該並非全職工作受薪,較大機會是兼職或是領取社會福利者,可見現時單靠社會福利支撐生活並不足夠。
■問題﹕(b)參考資料B的建議,你認為哪項建議應最先被落實?解釋你的答案。(8分)
◆答題指引
此題目的難度在「最先被落實」。明顯地,資料B的建議各自有其效用,最理想的情G當然是全部落實,但礙於資源或時間因素,不能同一時間推進,因此才有先後之分。同學在作答時除了要選定一個建議外,亦小心不要將其他建議「妖魔化」,將它們說成毫無作用或是浪費資源,這樣不符現實。
此欄目常常提醒同學在比較時,要顯示一些比較的準則,這次亦然。同學要解釋所選的建議為何需要先被落實,其中一個最重要和最常見的準則是「針對性」,例如政府的退保建議雖然可以幫助長者,但亦可能令資源分配至部分根本沒有需要的長者身上,針對性不高;各區的貧窮率並不相同,其需要亦不相同,以第二個有關住屋的建議為例,對於個別區域(如深水鶧)可能較有需要,可以考慮先行實施。
另外一個準則可以是「迫切性」。總貧窮差距每年增加,現時已經是158億元,按估計愈遲協助有需要的家庭,這方面的開支會持續增加;相反現時並非完全沒有退休保障,只是未臻完善而已,所以其迫切性沒有這麼大。
無論同學以哪些準則作分析,都要緊記比較其他建議,方可達至較理想的分數。
文: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教師 劉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