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蠔灣廚餘廠處理量冠亞洲 環團憂大白象 廚餘回收冷淡 政府或要補貼
【明報專訊】本港去年每日平均產生3641公噸廚餘,有如300架雙層巴士容量,但回收率不足1%。耗資16億元的小蠔灣廚餘廠正動工,料2017年初投入服務,每日最多處理200公噸廚餘,以單一設施計,廠方聲稱處理量亞洲最大。但據了解,環保署原要求食肆自行承擔源頭分類及運輸成本,將廚餘運到廚餘廠,但業界普遍反應冷淡,署方最終可能要派車輛到食環署及領展管理的街市和熟食市場收廚餘,變相由公帑補貼,有環團擔心廚餘廠最終淪為大白象工程。
工商界分類運送廚餘增成本
環保署回覆表示,工商界現時負責自行把廚餘運到廢物轉運站或堆填區棄置,因此政府正積極與各持份者及廢物收集商溝通,鼓勵工商界把廚餘從都市固體廢物分類,並把已分類的廚餘運到回收設施。政府會提供技術支援、作業守則及訓練予業界參考,以便業界分類、收集及運輸廚餘等。
投得廚餘廠設計、建造及營運15年合約的營辦商蘇伊士環境亞洲公司首席執行官郭仕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建造廚餘廠進度理想,料明年9至10月完工。他稱該廚餘廠規模是亞洲最大,每年可生產約7300公噸肥料,亦可轉廢為能,生產1400萬度電,屬雙贏方案(見另稿)。
郭仕達又說,廚餘廠每日處理量高達200公噸,不但是亞洲最大,亦超越歐洲廚餘廠每間平均約40至50公噸容量。他解釋,外國推行廚餘回收時間較長,為減低運輸及處理成本,城市規劃早預留位置興建廚餘廠,亦因此規模一般較小,但分佈卻較密集。相反,本港一直依賴堆填區接收廚餘,近年才起步處理廚餘和源頭分類,故要興建較大型廚餘廠。
主要回收大嶼山荃灣九龍西廚餘
不過,該公司只負責處理及營運廚餘廠,接收及運送則由政府及製造廚餘的商戶負責。按政府計劃,廚餘廠啟用初期,約一半廚餘來自工商界包括酒店、食物加工廠及食肆等,餘下來自食環署及領展管理的街市和熟食市場。為節省運輸成本,回收地點主要來自大嶼山、荃灣、葵青、深水鶪峈o尖旺等,估計每日運送廚餘所需車輛為50架次。
環團:補貼成本或高堆填一倍
據了解,政府游說工商界遇阻力,有業界表明參與計劃會令運輸成本增加,負責運送廚餘的清潔公司亦要花費改裝垃圾車為密封車輛。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分析,現時距離廚餘廠投入運作只有約一年多,政府這時才游說業界已太遲,隨時令廚餘廠淪為大白象。他說業界要自行承擔額外回收及運輸費用,勢令經營成本上升;小蠔灣廚餘只吸納鄰近地區的廚餘,業界亦會認為不公平,質疑為何只向個別地區商戶「開刀」。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表示,若政府補貼回收廚餘費用,每公噸成本可能達1000元,較堆填成本500多元足足高出1倍。他建議政府盡快落實廢物及廚餘徵費,以立法方式要求用者自付,否則市民及商戶只會繼續產生大量廢物,推動減廢只會事倍功半。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