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教授曾共事:嚴謹到苛刻
15年前曾與屠呦呦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已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作過的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6日表示,屠呦呦獲諾獎,說明中國的醫學科學達到國際水平,從中藥中找到新的藥物是可行的,激發世人對中醫藥的興趣和關注。他回憶道,屠呦呦對工作的態度相當認真,近乎苛刻。
不熟動物實驗細節 每事問
呂愛平是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專家。2000年,同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的屠呦呦找到當時在研究院擔任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的呂愛平,合作實驗青蒿素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希望拓展臨H用途。合作持續了2、3年,呂稱,屠對工作的嚴謹態度近乎苛刻,當時他們用動物做實驗,檢測青蒿素衍生物的效果,屠呦呦對動物模型並不熟悉,為此,她提問非常細緻,每個步驟的細節都要搞清楚。
呂愛平說,屠呦呦成「三無學者」,有其歷史原因。「現在80多歲的院士大多沒有博士學位,因為他們最好的年華正在經歷文革,科技不受重視;文革結束後,七八十年代才掀起出國熱,但那時屠教授已經是中醫藥學的領軍人物了,哪有時間出國。」至於屠沒有院士榮銜,呂表示,諾獎與中國院士完全是兩個體系,沒有必然聯繫,「中國院士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呂表示,屠呦呦創製青蒿素獲諾獎,是中醫藥繼承創新的一個典範。「她按照中醫傳統描述在中藥中找到新藥,這種研究方法達到國際頂尖水平。」呂憧憬道,中醫藥這個寶庫能獻給世界的禮物還有很多,未來或許中醫藥臨H研究能再奪諾獎。
勉同事辦好香港中醫工作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教授,亦於1980年代與屠呦呦共事過。他說:「我們都叫她屠老師,那時她已是鼎鼎大名了,在研究所常常看到她兢兢業業的樣子,對我們也有很大影響。」趙中振說,屠呦呦是一名真正的學者,只專注研究工作,平時沒有太多寒暄,「她不當官,也就沒架子。」趙回憶道,上一次見到屠是2004年在中國生藥學、本草學家謝宗萬的葬禮上;而去年春節他打電話問候屠時,屠對他說:「小趙,聽說你和小呂(呂愛平)去香港當院長了,你們要辦好香港中醫藥的工作。」
明報記者 楊立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