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圍屯門 龍鼓灘重災
道路勢超負荷 村民憂不宜居
【明報專訊】本報取得土木工程拓展署今年2月完成的「累計性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報告揭示新界西未來15年將有多達22項基建工程,當中屯門區更是「基建圍城」,由政府倡議的龍鼓灘、小蠔灣、欣澳及東涌的「四大填海」、近期備受爭議的機場第三跑項目以至新界西堆填區擴建等,均令屯門區環境污染負擔大增。報告點名龍鼓灘一帶將是「重災區」,連接村內的龍鼓灘道因應工程將會超負荷需要擴建。當地村民指龍鼓灘村「已不適宜人居住」。
明報記者 黃俊鋒 馬耀森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回覆表示,根據報告結果,在採用環保建造及填海方法及配合適當緩解措施,包括縮減小蠔灣填海範圍下,預料欣澳、龍鼓灘及小蠔灣的填海計劃,不會為西部水域的生態、漁業資源、空氣質素及水質帶來重大問題;未來若落實填海工程,將按《環評條例》要求再進行詳細環評。
曾嘴4工程 二氧化氮增
政府早前提出5個維港以外的近岸選址填海,當中位於本港西部水域的龍鼓灘、欣澳及小蠔灣預料率先動工。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13年9月就龍鼓灘、欣澳及小蠔灣的填海工程,針對生態、漁業資源、空氣質素及水質4個範疇,進行累計環評報告。
報告揭示,截至2030年的未來15年內,新界西一帶有多達22項基建正在或即將興建(詳見圖),當中屯門區是「重災區」,單在曾嘴已有4項工程,包括污泥焚化爐、骨灰龕等。報告亦指大部分填海工程集中於2019年或以後進行,當中龍鼓灘一帶受填海工程影響最深,連接村內的龍鼓灘道將增加車輛流量,令當地二氧化氮(NO2)超出年均水平;而工程期內由於汽車出入頻繁,龍鼓灘道將超出設計負荷,有需要擴建以應付工程需要。
白海豚棲息地「破碎」
報告又指出,在生態方面,3個填海選址合共會減少1500公頃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當中小蠔灣填海的深水範圍,與白海豚活動範圍相疊,岸邊對出最近160米已尋找到白海豚蹤[,填海工程將令白海豚棲息地變得「破碎」;而工程亦會影響大小磨刀洲未來擬建的海岸公園水質。
何俊仁:村民曾商搬村
身兼屯門(樂翠)區議員的立法會議員何俊仁表示,龍鼓灘未來面對交通及空氣污染,環境惡劣地步令當地村民曾討論搬村的可行性。他認為政府需採取更有效的紓緩措施。
批政府未改善交通問題
下白泥村村代表鄭偉君表示,該村遭多項厭惡設施如堆填區和電廠包圍,空氣質素一向欠佳,蠅患及蠓患極嚴重,而去年屯門區錄得空氣質素超標時數逾500小時,是全港之首,擔心若龍鼓灘填海工程上馬,加上已落實的擴建堆填區工程,令空氣質素進一步下降,認為政府一日未提出紓緩措施,不宜將龍鼓灘填海區規劃為住宅區,直指龍鼓灘「不宜人類居住。」
他又說,交通問題亦困擾村民多年,每逢假日均有數以百計市民駕車沿海邊單程路往白泥欣賞日落,平日亦有不少重型車駛至堆填區,造成交通擠塞,「市民看完日落一窩蜂離去,至少要1至2小時,車輛才全部散去,政府又唔理,有村民自發指揮交通」。
他指擴闊道路工程一直未落實,批評政府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