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一間有心思、食物有一定水準,兼且環境寧靜的餐廳,你可能要花時間在手機的程式掃過不停。良心食物可能都聽過,不過從一個侍應變成一個良心老闆就的確少之又少,他正是開辦多倫多首間以手語服務客人的Signs餐廳。食客可以邊學手語邊點菜,從而讓我們學會用這種新語言,跟聽障人士溝通起來。 採訪及部分攝影:蔡可欣
身體沒有缺憾的人,找工作已經不易,更何況聽不到聲音的應徵者,十居其九只能做下欄工作(瑣碎雜務)。Signs餐廳負責人Anjan Manikumar從一次親身經歷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他指自己曾經做過侍應生,碰巧一位聽障人士光顧,他只能指著餐牌點菜,好吃不好吃也表達不來,最終得不到應有的親切服務。於是Anjan便決心學手語,繼而想到開辦一間以手語主導的餐廳。
總經理Rachel Shemuel並不是聽障人士,但從事聽障社區的工作已有很多年。她指:「我們使用是美式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ASL),因為這是本地聽障者主要使用的視覺語言。」全店有1/3員工是聽障者,原因是我們希望客人進門時仍然得到親切的招待,接著便是由聽障的侍應生為大家服務。
另類文字
Rachel認為手語也是一種文字,她指:「當你來到另一個非英語國家,對我來說就如聽障一樣,不懂聽亦不懂說。」餐桌上有圖文並茂的手語教學圖示,助你點菜時可以「出貓」。
客人會先由帶位員安排座位,然後會介紹侍應生的名稱並從旁稍作翻譯後便會離開,這刻開始客人要靠自己了。如果好像小記一人光顧,不難感覺無助又冷清的氣氛,但當再遇到那位標緻的女侍應Amanda,不奇然會有種親切的感覺。她先問我要喝什麼,頓時想起曾經學過嬰兒手語,本是為提升嬰兒的表達能力,想不到此時竟然用得著。於是大膽一試,用手掌曲起手指,好像在掌心呼一口氣再扭開手掌,代表「熱」;再伸出食指、中指和無名指輕觸下巴位置,代表「水」,就這樣先點了杯熱水。(見下附圖)這裏的菜式以北美西餐為主,餐牌上也特別提供素食、無麩質和無乳製品的選擇,迎合市場需求。來到點菜時刻,沒有如官方網站的短片般,有專人指導每項菜式的手語,但心想如果真的要學,侍應該會落力提點,可是來到餐廳的客人,大多都是空著肚子來,因此學手語還是稍後再談,現在最期待是要嚐一嚐廚師手勢。
等待食物的時候,Rachel表示:「我們所有員工即使沒有聽障,都必須到學院裏完成手語第一階段的課程,為期約10周。因此員工之間的基本溝通,絕對沒有問題。」
自力更生
Rachel與另一位招待員Vicki學了手語一年半,已經可以毫無攔阻地跟聽障者「說」過不停。在這裏工作的員工除了要有手語的基本知識,還要接受為期6-7星期的入職訓練,Rachel解釋:「一般餐廳只會花兩星期來訓練員工,但我們聘請的員工,大部分都沒有任何經驗,就連倒酒、托餐盤都要從頭學起。不過他們絕對比沒有聽障問題的員工加倍努力和認真,因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給他們在前線發揮所長。」
原來只要略懂一些基本手語如:你好嗎,謝謝和下次再見,聽障員工已經顯得非常鼓舞。作為客人不僅是一種全新的用餐體驗,還能透過手語,打開聽障世界的溝通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