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土屋抗震 學生甘肅推廣
【明報專訊】內地近年地震頻繁,災後重建工程需時,造價亦不便宜。有團體研發技術改良傳統夯土建屋方法,出書教村民就地取材,短時間內自學抗震,成本僅為磚混結構農屋的三分之二。他們又希望此技術將來可以應用在各省,包括近日發生地震的雲南。
無止橋慈善基金上月組織一班本港及內地大學生義工,到甘肅馬岔村協助村民建屋,使用改良了的夯土建屋技術,建造出冬暖夏涼、低碳節能的農房。
就地取材 可建6層
發展中心總監穆鈞指出,現代夯土技術不用燒土,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泥土並加入砂石,令生土更堅固,抗震度達8度(最高為9度)。團隊又研發了電動夯築工具,提高建屋速度及抗震度。
穆鈞說,施工過程簡單易學,「幾乎任何一塊土地都能蓋」,村民可按需要建造高至6層的樓房,而一幢兩層農房,一般只要一個月就能蓋好。他指傳統農民認為以土建屋是貧窮的象徵,是次帶隊到甘肅建屋,義工亦幫忙實驗了不同美化農屋的方法,讓農民一改土製屋即是簡陋的先入為主印象。在乾旱的地區如甘肅,以夯土技術建屋較為合適,含水量只要5%至10%,比混凝土少得多。
港生義工大呼難忘
修讀環境工程的本港學生張景淳到甘肅當義工,親身體驗夯土農房的涼快,「直頭想攬住幅牆」。雖然甘肅乾旱,張指要忍受酷熱,14天只下山洗澡一次,但她大呼難忘,「唯有用爽身粉」。
無止橋正計劃在河北多建40多幢夯土農屋,但最近發生6.5級地震的雲南尚在救災階段,尚未可以到當地推廣夯土建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