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頭暈目眩時,都會自我判斷為「耳水不平衡」。但有多少人知道耳水是什麼?
頭暈是很普遍又常見的徵狀,疾病、藥物甚至心理因素如情緒和壓力等,都可能影響身體平衡系統或感知系統,導致暈眩。雖然耳朵不單是聽覺器官,也是人體三大平衡系統之一,暈眩與耳朵有密切關係,但不是所有頭暈徵狀都與耳朵、以至耳水不平衡有關。
內耳淋巴液 分泌失調
基督教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關敏怡表示,耳水不平衡是「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的俗稱,由於「耳水不平衡」廣為人知曉,暈眩病人經常錯誤自我診斷患上梅尼爾氏症。香港未有梅尼爾氏症患者的相關統計紀錄,但有外國文獻指出,於頭暈診所的個案中,梅尼爾氏症的患者只佔5%。
目前,醫學界只知梅尼爾氏症是由內耳引起的問題,但原發性病因未明,繼發性病因則可能與內耳受病毒感染、甲狀腺功能失調等原因有關。關敏怡說,梅尼爾氏症在病理學上是內淋巴水腫,有研究指內耳淋巴液分泌失調可能與遺傳有關,20%患者有家族病史。她續稱,臨牀所見,香港患者的首次病發年齡約三十五至五十餘歲,一般為單側耳朵病發,部分病人可能於若干年後出現雙側耳朵發病。
病發影響 高低音頻聽力
梅尼爾氏症患者會因內耳製造和吸收淋巴液的機制失衡,或是製造過多耳水,又或吸收過少耳水,令內耳耳水聚積過量,增加內耳壓力,使內耳功能失調並影響平衡系統,導致暈眩、耳鳴和耳脹等病徵。
除了出現耳鳴,由於前庭與耳蝸相連,梅尼爾氏症患者的聽力會受損害。早期病人對低頻聲音的接收能力較差、甚至聽不到低頻的沉實聲音。若忽視病徵置之不理,患者長遠會連高頻尖銳的聲音也聽不到,造成永久的聽力損失。
多形式暈眩
不同成因可引起不同類型的暈眩,例如服藥後可能出現步履輕浮的暈眩、蹲下後站起來的眼前一黑的暈眩,以及突然間頭昏腦脹天旋地轉的暈眩,哪一種才是梅尼爾氏症的典型暈眩病徵?
關敏怡說,梅尼爾氏症患者病發時會感到天旋地轉式暈眩,即使身體靜止不動,患者仍會感到外界景物變得輕浮而且在天旋地轉,並會產生作嘔的感覺甚至嘔吐,對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困擾。要診斷梅尼爾氏症,患者須有以下三項臨牀病徵:
•復發性暈眩:曾有兩次或以上病發,復發時間不定。每次病發會有最少二十分鐘天旋地轉的暈眩,但暈眩一般不超過二十四小時;
•聽力減退:患病早期覺得聽力時好時壞,病發時聽力減退,聽不到低頻聲音,病發後回復正常;長期復發病人可能連高頻聲音也聽不到,病發後聽力不會恢復,聽力漸走下坡;
•耳鳴:持續耳鳴,病發前或病發時聲音明顯更大聲。
聽覺檢測 判斷病情
除了臨牀徵狀,醫生會按患者情況,安排不同的聽覺檢測以便確診,包括純音聽力檢查、耳蝸電圖檢查或眼震電圖檢查。基督教聯合醫院聽力中心聽力學家梁廣基表示,純音聽力檢查主要檢測病人接收不同頻率聲音時的反應,並留意接收低頻率聲音有否下降;眼震電圖檢查則可測試前庭功能情況。由於前庭和眼睛有神經相連,當前庭出現變化,會引起前庭眼球反射,從而有眼震反應。因此,檢測會以儀器分別灌入攝氏三十度和攝氏四十四度的冷暖水入耳道約半分鐘,利用水和身體溫度的差別,造成淋巴液對流現象,從而模擬頭部移動時的前庭變化,檢測眼球震動的幅度和頻率等情況,藉以判斷前庭功能是否有異常。
耳蝸電圖檢測可分為入侵性,即需要刺穿鼓膜(俗稱耳膜),以及非入侵性檢測兩種。梁廣基表示,病人需於頭部貼上電極以便收集電波數據,並把可輸出音頻的探頭伸入耳內,透過播出聲音刺激內耳,收集並對比正常人士的耳蝸電波數據。他說,為收集更準確的數據,入侵性檢測會穿刺鼓膜,讓探頭伸進中耳、盡量貼近位於內耳的耳蝸;非入侵性檢測的探頭則只會停於鼓膜前,故數據收集未必準確,或會影響診斷結果。診斷梅尼爾氏症時,耳蝸電圖檢查可用作參考數據,若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術前可考慮先接受耳蝸電圖檢測。
嚴重患者 手術治療高風險
治療方面,關敏怡指,八成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如擴張血管藥、去水丸或止暈藥等藥物,可紓緩不適症狀,再配合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病發次數。其餘兩成的嚴重患者,可考慮透過手術治療,例如內淋巴管引流手術,抽走過多的耳水,減輕內耳壓力;多次復發、藥物無法控制病情及生活嚴重受困者,可考慮移除內耳的平衡功能,例如以手術切斷負責平衡的前庭神經,或是以化學藥物毒殺前庭神經細胞,從而治療因內耳功能障礙引起的暈眩,但手術風險大,可能同時傷害聽覺神經細胞,接受手術療法個案不多,手術前亦需接受詳細評估。
內耳前庭復康訓練
馮永雄表示,現時物理治療對梅尼爾氏症未有直接療效,部分患者若有內耳前庭功能減退,經耳鼻喉專科醫生診斷和轉介,可接受內耳前庭復康訓練。
物理治療師與患者面診和檢查後,可找出前庭功能減退程度和特定可刺激引發暈眩的動作,如在牀上轉身、俯身取物等,為患者設計適合的復康訓練,包括前庭眼球適應訓練、肢體平衡訓練和適應性訓練,重新強化前庭功能,減少暈眩,以及強化患者的平衡能力,減低跌倒風險。
正常情況下,內耳前庭會提供信息指示眼球適當轉動,以保持穩定的視覺影像,當前庭功能弱化,眼球凝視穩定運動可訓練前庭眼球反射能力,減輕暈眩。他提醒,部分患者因恐懼病發而長期迴避轉身、抬頭、蹲下的動作,令前庭缺乏刺激,功能進一步弱化,形成惡性循環,故需適應性訓練,提高患者對暈眩適應力,回復日常生活質素。關敏怡亦補充,除非病發,否則患者毋須避免駕車。
Caption:前庭功能減退患者有時會因特定動作,如睡覺時轉身、抬頭或俯身向前彎時,刺激前庭引發暈眩。
Caption:基督教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關敏怡說,部分梅尼爾氏症(又稱耳水不平衡)的患者,暈眩前可能會出現耳脹或耳鳴等先兆。
Caption:內耳前庭有三條半月形管道,內有稱為耳水的淋巴液及絨毛聽覺神經細胞,具有控制方向感官功能。
Caption:基督教聯合醫院聽力中心聽力學家梁廣基說, 早期梅尼爾氏症患者可藉純音聽力檢查確診。
Caption:基督教聯合醫院物理治療部一級物理治療師馮永雄稱,除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迷路炎等耳疾, 都可令內耳前庭功能弱化,容易引致暈眩。
Caption:眼球凝視穩定運動
患者手持紙牌並慢慢移動,頭部隨之轉動,使雙眼維持凝視紙牌。眼球會往與頭部移動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訓練前庭眼球反射──頭部移動時,視覺影像仍維持在視網膜上的固定位置。強化前庭功能,可減低視覺與前庭信息的不協調情況。訓練時,物理治療師會個別指導病人最適合的位置、動作、速度及方位,以達最佳效果。
Caption:耳蝸電圖檢查
耳蝸電圖檢查需把儀器伸進耳內,播出聲音誘發耳蝸電波信息。入侵性檢查需穿刺鼓膜,檢測結果較準確,而破損的鼓膜一般會自癒,毋須特別處理。
Sidebar:患者生活貼士
‧減少水分和鹽分攝取。
‧避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如咖啡和茶。
‧減少飲酒和吸煙。
‧避免玩刺激機動遊戲。
‧暈眩時應坐下或臥牀,減慢動作速度。
‧毋須因怕病發而迴避轉身、抬頭、蹲下等動作。
‧多做下肢平衡運動,強化下肢肌力和平衡力。
Sidebar:內耳結構
內耳有一個稱為「迷路」( l a b y r i n t h ) 的組織,迷路分兩部分,一部分像蝸牛殼的是「耳蝸」(cochlea),負責接收聲音並經聽覺神經把信息傳到腦部;另為「前庭」(vestibule),是身體的平衡系統之一。
前庭有三條半圓形名為「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 的組織,管道內壁滿佈絨毛,管內有俗稱「耳水」的淋巴液。當頭部有任何移動,淋巴液會隨之流動,被淋巴液觸動的絨毛會把身體移動和體位等信息,經絨毛上的神經細胞傳送腦部,從而協調身體平衡。
Sidebar:人體三大平衡感覺系統
頭暈亦與身體的平衡系統有關。身體的平衡感覺系統可分為前庭、視覺和身體四肢協調。任何一個系統出現問題,都會產生不平衡感覺,繼而出現暈眩。若內耳的平衡功能減弱,加強視覺和身體四肢協調,亦可保持人體的平衡感覺。
基督教聯合醫院耳鼻喉科副顧問醫生關敏怡表示,除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或迷路炎患者病發後,也會影響內耳控制平衡的功能。年輕患者的復元能力較強,發病後可於短時間內康復,但年長患者的復元能力較差,日常生活易受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