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詞:親子關係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明報專訊】孩童成長過程中,親子衝突可說是大部分家庭都要面對的難題。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公布一項親子衝突狀况調查結果,四成受訪家長表示每周至少一次與孩子發生衝突,最常引起衝突的原因包括電子產品及做功課,各佔近七成。
女青年會2024年1至5月以問卷形式,在元朗、屯門、深水埗、油尖旺及觀塘等5個過去兩年最多虐兒事件報告的地區,訪問406名子女年齡為6至12歲的家長。53.6%受訪家長稱,衝突以「彼此妥協」收場,導致衝突重複出現。衝突原因最多是「電子產品」(68.4%)及「做功課」(68.4%),其次是「學業表現」(43.8%);91.1%衝突的方式是「口頭爭執」,10.3%是「掟東西」,8.7%是肢體衝突。
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施倩俐指出,家長需學會「溝通式管教」,與孩子真正協商,包括界定分歧、輪流表達感受、羅列可以滿足雙方關注的方案,令雙方都能接納,方能解決衝突根源。
5種愛的語言
每個人接收和表達愛的方式都不同。美國家庭輔導員Gary Chapman認為,家長可用5種方式向子女表達愛意。5種愛的語言包括讚賞肯定、身體接觸、優質時間陪伴相處、贈送真心的禮物及付出行動。
香港小童群益會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透過問卷訪問504名8至18歲的青少年及其非受薪照顧者,發現「5種愛的語言」中照顧者與孩子溝通時最頻繁「付出行動」,最少「讚賞肯定」。
香港小童群益會建議家長可從建立善意溝通入手,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讓青少年感到被尊重、接納、重視及擁有自主權,以推動他們嘗試新事物、克服困難及發展自己的潛力;同時避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或說強人所難、控制孩子行為的說話,以免打擊自信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