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抗逆力」檢測新法 助學生困境反彈 浸大學者研發 倡篩查升中升大者適時介入
【明報專訊】「抗逆力(resilience)」有從困境「反彈」之意,「情緒抗逆力」則指從負面情緒反彈至正面。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座教授黃富強研究「情緒抗逆力」多年,研發出一套檢測情緒及改善策略的工具,早前在本港19間中學開展研究計劃,篩查情緒抗逆力低的學生,並提供8次小組介入,精神健康有危機的學生比例由98.9%降至62.1%。他建議針對「升中」、「揀科」等面臨環境轉變的學生,盡早篩查並及早介入。
介入後 高危學生降37%
黃富強說,「情緒抗逆力」強調保護因素,6個保護因素包括情緒彈性、應對能力、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家庭支援及社會支援,不同於一般心理量表側重病徵。他笑言工具是「港產版」,其中「善待自己」及「共通人性」貼合華人文化特點,因華人易自責內疚,「善待自己」代表逆境時能否關愛自己,「共通人性」則指能否以平常心看待困難。
黃富強團隊去年與非政府機構合作,在19間中學推行「青少年情緒抗逆力」計劃,共2475名中一生參加。團隊透過「情緒抗逆力」問卷及一般精神健康問卷GHQ-12,篩選出320名情緒抗逆力低的學生,當中逾九成出現精神健康危機,即受到壓力、抑鬱、焦慮困擾;篩選出的學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175名實驗組學生再分成小組,接受8次小組介入。
採認知行為治療手法
「戳氣球」助扭思維
黃介紹,小組介入以認知行為治療的手法與技巧,包括設計遊戲及情景,推展情緒抗逆力概念。其中一個遊戲「爆破氣球」是在裝置放入充滿氣的氣球,學生輪流戳入棍子直至氣球爆破,社工或輔導員會問戳破氣球的學生「爆鶢閫A諗緊咩」。黃稱,不少人想法較負面,「死了,係咪我最衰」、「好多人望住,好瘀」,其後社工會與學生傾談及組織小組討論,助學生轉變思維方式,「諗洐囍n咁窄」。
團隊透過問卷評估介入成效,結果顯示介入前98.9%學生有精神健康危機,介入後減至約七成,3個月後跟進調查發現受情緒困擾學生的比例再降至62.1%, 改善幅度達37.2%。
20中學引入 未來伙拍NGO
黃富強建議,應針對「關鍵時刻」學生群組如升中、中四選科及大一學生,及早辨識情緒抗逆力低的學生,適時介入。他透露,目前約20間中學已引入「情緒抗逆力」檢測及改善工具,未來會與多個非政府組織(NGO)合作,在全港開展青少年情緒抗逆力計劃,培訓更多學校輔導員、社工等相關人士,冀能提高公眾對情緒抗逆力及精神健康的認知,加強預防及早期介入服務。
明報記者 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