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並讀:孤獨的不同形態
【明報專訊】2018年中文科DSE卷一白話文部分,選了台灣散文家林黛嫚的散文〈孤獨的理由〉,講述一對翁媳之間的相處及心理變化,要求考生回答文中人物感到「孤獨的主要理由」,連原作者也被難倒。
面對當年的「死亡之卷」,難免瞬間感到孤獨無助——直到出了考場聽到哀鴻遍野,又感到並不孤單。
孤獨是如此微妙,它會讓人感到脆弱,害怕無人理解自己;但當孤獨的人們相遇,孤獨卻是讓彼此連結的原因。
林黛嫚告訴讀者「孤獨是人生的宿命和基調」,那麼其他文學家又是怎樣述說孤獨的呢?
今期來讀內地小說家蘇童和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的短篇作,展現「孤獨」的不同層次與維度。
文:韓祺疇
圖:Jorm Sangsorn@iStockphoto
■休刊小啟:《星笈中文》於國慶假期休刊,10月8日復刊。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