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練:10歲碰面 舞室學劍 前國手談港劍擊發展 嘆私營劍會缺場缺資源
【明報專訊】「劍后」江旻憓贏得奧運金牌,勢必再次掀起本港「劍擊潮」。江旻憓的啟蒙教練、前國家代表隊重劍主力隊員陳偉勁形容,對江的第一印象是「手好長」,最深刻是江於2008年「亞洲青少年擊劍錦標賽」奪得女子重劍金牌。培養出金牌的風光背後,陳指私營劍會面對場地及資金不足等社會現實,冀政府提供資源及場地予劍會舉辦比賽。
對江第一印象「手長反應好」
最深刻2008亞青賽奪金
陳偉勁於2005年遇上當時年僅10歲的江旻憓,同年他創立「劍樂會」。陳憶述,初次與江碰面是在荃灣一間舞蹈室,當時香港劍擊總會定期會在該舞蹈室舉辦培訓班,笑稱對江的第一印象是「手好長」、「反應及協調好好」及「接受能力好強」,形容「唔使教到好複雜」,近乎一點就明。
陳偉勁表示,江旻憓當時一放學便去劍會練劍,每周練習約3次,每次練兩小時。被問及最深刻的比賽,陳說必定是江旻憓於2008年「亞洲青少年擊劍錦標賽」奪得女子重劍金牌,他解釋,當年劍擊運動在香港屬小眾運動,江旻憓在本地表現較出眾,「好像不太特別」,但去到亞青賽層面,江擊敗眾多亞洲地區選手奪金,很驚喜,亦發現她對勝負的執著。
中型比賽需至少30劍道
嘆租貴「想搞大少少都難」
港隊男子花劍代表張家朗於上屆東京奧運奪金後,本港掀起一陣「劍擊潮」。陳偉勁形容,張奪金後全港劍會「爆滿」。他說,劍擊運動在港原屬小眾項目,並非每間劍會有空間容納標準長度的劍道,苦笑道「你知香港租金有幾貴、有幾難捱吧」。他以中型比賽為例,指一般中型比賽需要30條以上劍道,外加裁判及不同設備等,直言私營劍會「想搞大少少都難」,冀政府可提供資源及場地予劍會舉辦比賽。
除了場地不足,資金亦令私營劍會難以經營,陳偉勁表示,培訓人數增加「自然容易出狀元」,但他們都需汲收比賽經驗,很多時中小學生想打比賽,只能參加坊間劍會舉辦的小型比賽;以往曾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比賽,惟該中心已結業,如租用灣仔會展「一定蝕到聲」。他又說,一場設有20條劍道的劍擊比賽至少要有30個裁判,但裁判費用高昂。
劍擊屬於體院資助的精英項目。體院院長蔡玉坤年初曾言,體院新建的體育大樓將於7月建成,乒乓館等場館會遷至新大樓,舊有乒乓館則會改建成劍擊館。據了解相關工程未完,仍需時改建。
據體院網頁,2024/25年體院資助「A級」精英項目中,獲直接財政資助的成年/全職運動員共375人,劍擊佔36名。最高水平的全職精英運動員每月最多可獲5萬元直接財政資助。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