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不應一味唱好 情感正或反「終看學生」
【明報專訊】教育局上周公布《小學教育課程指引》定稿,首次將愛國主義教育正式寫入課程。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蘇炳輝表示,近年學界一直推展國民、國安教育及中華文化,愛國主義教育並非新鮮事,認為理想的國民教育非一味「唱好」,學生長大後或立志「改變不好或不公的現象」,國家才會進步。
盼教局忍讓 讓學校摸索如何教
蘇炳輝表示,學校難以「教學生愛不愛國」,認為需讓學生經歷和見識多些,從而產生情感,「正面或反面,最終也是看學生自己」。他續說,國家的科技領域確在過去10年突飛猛進,同時社會或有不同問題,認為學生需了解各方面,他們長大後或會立志改變國家,才是「做教育的重要之處」。他盼教育局「有時容忍、有時忍讓」,讓教師慢慢摸索如何推展國民教育。
回顧2012年「反國教」爭議,蘇炳輝指當年很多市民憂慮國教等同「很強迫性或很粗暴的洗腦教育」,最終煞停。他自言至今仍認同需推展國民教育,問題根源是「怎樣做(國教),而不是做不做」。
兩次社運 幸見「老師愛學生」
及後本港經歷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修例運動。蘇形容是社會的一場洗禮,「結果可能令到很多人不開心」,有人離開,亦有人留下。他說,作為教育工作者,從兩次運動中皆看到「校長、老師很疼愛學生」,學生是社會的將來,「疼愛這些學生、很愛這些學生,應該是整個社會或整個城市要做的事」。
教員室曾現暗湧 社會同需復和
社運伴隨的撕裂,亦蔓延各校教學團隊。蘇炳輝認同2019年是教員室「最多暗湧」的一年,認為時至今日學界均需復和,慶幸留下來的教師「願意放下其他東西,把學生的福祉放最首(位)」。至於社會,他說同樣需要復和,「(要讓)大家更加真心愛這個地方,願意讓這個地方再一次繁榮,再一次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