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商業與公益/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做智能貓屋這個題材,最困難是要找到貓屋,貓屋不會放在當眼處,多數隱藏在草叢中,因此幾次嘗試尋找,不是猜錯地方就是發現不到,然後在一處地方最終找到了,坐在附近守候看有沒有流浪貓前來拍一張照片,只是烈日之下,等了個多小時還是被迫放棄。
因此也難怪這個微信小程序受歡迎,當我安在家中歎荍N氣就能直播看到流浪貓開餐,確實舒適得多,而且其「眾籌」模式只要幾元就可以餵貓,一定程度上也能集腋成裘,吸引更多未必有時間或財力的市民,仍可為動物公益活動出一分錢一分力。
駐站所在小區也有不少流浪貓,常見三數隻在垃圾房附近出沒,有不少住客會不定期落樓餵飼,但很多時候會幾天沒人餵,又或一晚幾個住客同時落樓餵。此外,這兩年間,幾隻小區的流浪小貓先後成為「貓父貓母」,帶茷臚l繼續出沒;也留意到有住客打算抓小貓去絕育,但小貓機靈,非一天半天能成功。
筆者認同智能貓屋的初衷,一來增加社會對流浪貓問題的關注,二來更便利吸納社會資源做公益,然而解決溫飽實非治本之道,投入更大、難度更高的TNR(抓捕-絕育-放歸)工作才能更有效解決流浪貓問題。但目前來看,TNR工作仍然只依賴志願者,這可能也跟TNR只有付出,沒有收益有關,畢竟人家也是商業平台,需要在商業與公益中取得平衡。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