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落力應對中歐貿易交鋒
中歐近期商貿領域交鋒升級。在歐盟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後,中國商務部本周啟動對歐盟的貿易投資壁壘調查,下周還將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聽證。另據英媒消息,歐盟或將於本月擬對從歐盟以外的電商平台購買價值在150歐元以下商品徵收進口關稅,針對中國的意味明顯。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表示,自2020年以來,歐盟連續對華發起30多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中國對歐盟發起的目前只有甲苯胺、生豬和白蘭地三項。「中國對歐盟進行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還是比較克制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稱,近年來,逆全球化及保護主義抬頭,加劇歐盟貿易保護色彩,如果貿易交鋒進一步升級,從電動汽車擴展到其他領域,中歐貿易定會受到衝擊。
就此次歐盟對產自中國的電動汽車臨時加徵最高37.6%關稅,崔凡認為,這一反補貼強度非常高,整體來講,會對中國外貿產生不利影響,亦會反噬歐洲。「歐洲車企在華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有一部分要返銷到歐盟,受關稅影響,利潤會下滑,同時一些計劃向新能源產業轉型的歐洲車企也會因此處於進退兩難的狀態。」
此前,寶馬、福士(Volkswagen)等歐洲車企均發聲指歐盟此舉「弊大於利」。
中國有內需潛力 關稅戰影響有限
與此同時,崔凡指出,包括歐盟在內的不少西方經濟體近來對華電動汽車發起的「關稅戰」,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影響目前尚有限。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0.5萬輛,佔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12.3%,「主要是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支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長」。
他研判,被徵收高額關稅的車企利潤會大幅壓縮,但車企料會通過相應調整出口車型、開展海外投資、開拓新市場等方式加以應對。中國新能源產業一直在各種挑戰下成長,「未來還會面臨重整,產業集中度還會再集中。一些企業若應對不及時,會退出市場。最後在各種挑戰面前勝出的企業,必然具備很強國際競爭力。」
汰弱留強 勝出華企具國際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在2023年底宣布在匈牙利建設其歐洲首個電動汽車生產基地,近日又與土耳其達成協議,將在土建設一座耗資1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工廠。
張茉楠指,歐盟有意通過這次「關稅戰」在削弱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競爭力的同時,倒逼由貿易改投資的方式,迫使車企在歐設廠以打造歐洲本土電動汽車產業鏈。
「汽車行業的投資往往具有市場導向型特徵,傾向於靠近市場生產。所以通過雙向投資的方式,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解決辦法。」崔凡談到。
華車企分散風險 布局中亞東南亞
除了在歐投資,中國新能源車企亦積極佈局其他市場。比亞迪烏茲別克斯坦工廠新能源汽車生產年初已啟動;哪吒汽車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布局了三大海外工廠;長城汽車計劃今明兩年在大馬、印尼和越南新建工廠……
「東南亞、中亞等都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區域。到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有利於節約勞動力成本,同時通過雙向合作幫助這些國家形成自己的產能。」崔凡認為,發展中國家目前市場還不大,但趨勢在上升,還有相當大發展空間。
近期中歐雙方已舉行多輪技術磋商。張茉楠認為,中國既採取反制,同時也極力促成和解、合作,中方還是希望合作而非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