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辨識技術 美德有機場已啟用
【明報專訊】人臉辨識技術早在美國及外國部分機場獲應用,例如在美國巴爾的摩(Baltimore)和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去年已開始。
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於去年4月在巴爾的摩—華盛頓國際機場等引入多部配備鏡頭的認證系統,用此將過關旅客臉部與其旅遊身分證明文件上的資料作比對。
TSA其實早在2022年於部分機場引入同類技術,而巴爾的摩視為「第二代」,過關的旅客不需要出示登機證。CAT2系統在檢測是否假證件的功能和自動認證乘客身分上都獲改進。
德國法蘭克福機場去年秋季公布引入人臉辨識技術,成為第一批使用該技術讓乘客過關的歐洲國家。機場引入由瑞士IT公司SITA研發的Smart Path系統,而該公司指它為一套整合生物辨識和使用雲端的技術,可為旅客以低觸的機場體驗來達到更高效率。該系統讓乘搭漢莎航空(Lufthansa)於法蘭克福機場的旅客使用,而機場當時指目標在數個月內,在最少一半登記櫃台、閘前安檢和登機口引入該項完全零接觸的新技術。
乘客可預算透過相關應用程式註冊,或到登記自助儀掃瞄具生物辨識功能的護照,機場指整個註冊過程只需數秒,及後便可掃瞄臉部來辦理登機和清關等步驟,而毋須再出示紙版的護照或登機證。
該系統被指為最準確的臉部辨識系統,即使乘客在走動時也能快速及準確辨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