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預製菜有商機有爭議
【明報專訊】2023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及,要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預製菜在中國飲食業日漸普遍,甚至作為學校的配餐,不過,預製菜亦引起消費者權益及食物安全等爭議。
什麼是預製菜?
預製菜是預先製成的食物包。據中國烹飪協會於2022年6月2日發布的《預製菜》團體標準,預製菜指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程生產,經分切、攪拌、醃製、成型、調味等預先加工,和/或預先烹調(包括炒、炸、烤、煮、蒸等),並預先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餚。
國務院倡發展預製菜產業
繼「中央一號文件」後,國務院辦公廳於2023年7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轉發國家發改委《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在擴大餐飲服務消費方面提出,培育「種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挖掘預製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製菜基地建設。
市場規模料4年增1.5倍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華興資本於2022年8月聯合發布《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報告》,引述「企查查」數據,截至2022年5月,中國預製菜企業6.67萬間,相關企業註冊量呈上升趨勢。艾媒諮詢《2022年中國預製菜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419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1.3%,並預計在2023年達5165億元,在2026年達10,720億元(即比2022年高約1.55倍)。◆
飯店用預製菜 掀爭議
預製菜產業發展同時,有關餐廳、酒店售賣預製菜時,須否告知顧客或標明是預製菜,引起熱議。據內地傳媒《法治日報》報道,山東青島的張先生在某酒店吃飯時,發現有些菜式的味道跟之前吃的不太一樣,經了解發現那些菜式為預製菜,他質疑預製菜較沒營養,獲工作人員回覆「應該差別不大吧」。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經營者應提供菜式的真實資料,也應標註清楚預製菜的分量及數量,否則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預製菜入校園 惹食安疑問
2023年9月開學後,有內地家長於網上表示,江西贛州蓉江新區、廣東深圳等地部分學校食堂使用預製菜,稱子女聞到氣味就想吐,甚至有孩子在飯菜中吃出玻璃和長塑膠繩,引起「預製菜應否進校園」爭議。有家長組成「抵制預製菜」交流群,據內媒「極目新聞」報道,湖北省陽新縣傳出有家長攔阻送餐車。
2023年9月新華社訪問內地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教育部表示政府十分重視學校食品安全及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經研究後,鑑於當前預製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認證及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主要學習重點:人民生活素質的轉變與提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