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經濟:綠色債券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政府2023年10月公布今年度綠色零售債券最終認購和配發結果,錄得32.1萬份有效申請,涉及認購金額300.04億元,債券於10月11日在港交所掛牌。
零售綠色債券是按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發行,所得資金按綠色債券框架,可為9個「合資格類別」的項目融資或再融資。根據政府公布的《綠色債券報告2023》,截至2023年7月31日已有72個項目被納入綠債計劃下,項目主要涵蓋6個類別,包括「能源效益和節約能源」、「污染預防及管控」、「水及廢水管理」、「綠色建築」、「適應氣候變化」和「廢物管理及資源回收」。
以「能源效益和節約能源」為例,政府除在啟德發展區、古洞北新發展區興建區域供冷系統,亦正在東涌東興建另一供冷系統,預期每年可節省3100萬度電力,相當於每年減少2.15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另預期該系統可為個別用戶及社區帶來效益,包括節省原本需要在個別建築物裝設製冷機組的前期建設費用,減幅約5%至10%,以及減少東涌東內的熱島效應等。
「綠色建築」方面,亦包括耗資319億元的啟德體育園。據報告指出,啟德體育園採用多項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設計,包括在天台安裝光伏系統及太陽能熱水系統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為所有私家車泊位提供電動車充電設施等。截至7月31日,該項目獲分配的綠債資金有123.7億元。政府過往發綠債大部分亦用於綠色建築,例如2022年5月首批零售綠債資金用途比例上,有近六成半用作綠色建築,約有129.1億元。
(主要學習重點:不同持份者推動環保的角色和責任)
■基礎知識
Q:什麼是債券?
A:理財工具多樣,例如把金錢放在銀行存款、購買股票和債券、置業等。購買債券是相對保守且安全的理財工具。不只公司、機構可發售債券,不同國家也會發行國債作為調控經濟的政策,例如中國、美國等。可是,投資有回報也會有風險,購買債券亦具「違約風險」,即一間公司無力向債權人支付利息和到期時的本金,投資者或遭受損失。
從投資者的角度,附表簡述購買債券和股票的分別:(表)
Q:什麼是綠色債券(Green Bond)?
A:香港政府在2018年首度成立綠色零售債券(Retail Green Bonds)計劃,旨在讓市民可透過參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市場,直接為綠化香港作出貢獻和分享香港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成果。債券的利率分為浮息(按該年消費物價指數)和定息,以較高者為準。當出現通脹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持有現金的市民將損失部分財富。政府按照消費物價指數釐定利率,使綠色零售債券可作為防止通脹導致財產流失的避險工具。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