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灣區熱搜:傳統觀念政策不通 礙養老業發展
【明報專訊】2013年國務院發改委頒布《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鼓勵民營及境外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被稱為養老「產業化」元年。此後數年間,各行各業掀起「養老熱」,從房地產、醫院、保險公司,到醫療器械、家俬裝修,乃至AI、機器人,都認為養老行業出現「風口」,有意分一杯羹。但長者的觀念與需求,以及政策的阻礙,都是行業要面對的問題。
老人想住市區 易招鄰居反對
在越秀地產工作多年的張博,於2017年獲集團委任創辦越秀康養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他早前在廣東省養老服務業協會一個論壇上表示,「產業化」意味蚞i老不再僅是國家兜底的「公營事業」,而是一項可賺錢的「民營產業」,但是大多數民眾觀念仍停留在前者,覺得「養老靠政府」。
就算老人家願意「不靠政府」,對民營院舍的要求也不等於只要吃好住好。原本越秀康養想依託越秀地產的優勢,但自家樓盤成本太高,惟有另覓地方,而早期很多地產商投資養老院也走了不少彎路,張博說:「大家一開始都以為老人家要好山好水好空氣,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他們想要生活得熱鬧,想子女方便看望,寧願住市中心,郊區的養老社區就算買了位也不住。」長者想住市區的另一訴求是近醫院,但市區地難找,亦會遭到居民反對,「他們覺得救護車經常出入,很吵」。萬科、琱j都曾發生過居民包圍養老院抗議,所以只能建在「獨門獨院」,避免離一般屋苑太近。此外,就算項目在市區,甚至「提供你想得到的一切老年人娛樂,但是發現他們都不願意搬來,為什麼?因為還要留在家中帶孫子」。
「一夠老二有錢」 長三角更有條件
越秀康養在全國有8000H位,大灣區和長三角各4000,張博說:「要做好養老產業有兩個條件,一是那個地方的人夠老,二是有錢。」他不諱言長三角更符合上述條件。據官方數據,截至2022年末,廣州65歲或以上長者佔人口比例13.75%,低於上海的18.7%;而江蘇及浙江兩省60歲或以上長者佔比已逾20%,廣東僅13.45%。
張博說,雖然國家有文件支持養老產業,但實際上政策未全部打通,例如國務院曾支持利用農家大院、村集體用地建設養老機構,又鼓勵民間資本改造廠房、商業設施、閒置房屋等,但按住建部規定,養老院舍的抗震能力要比普通建築高,單是加高舊樓的抗震系數,成本就夠令人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