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殺手」漸成常態 歐美多地推熱浪等級制
在全球氣候暖化下熱浪漸成新常態,諸如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維利亞(Seville)和美國加州等地開始實施或草擬制定熱浪等級制,藉此採取適切需要的支援措施和提高公眾警覺。
「熱浪」一詞原指涉太陽活動周期,1890年代首用以形容極度炎熱天氣。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定義,熱浪為連續5日或以上單日最高氣溫高於當地往年同期平均氣溫5℃或以上。近30年間,歐洲、美洲和亞洲多地已陸續增訂酷熱警告,例如香港天文台2020年首次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以標示氣溫33℃或以上,今年再增設「極端酷熱」級別,即預測普遍氣溫達35℃或以上。
近年面對熱浪頻仍的塞維利亞,去年6月創世界先河,實施熱浪3級警示制度,甚至仿效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氣旋命名制度,以倒序西班牙字母為最酷熱的第三級熱浪命名。過去一年,當地兩度為持續逾40℃高溫發出第三級熱浪警示,即去年7月底熱浪「索埃」(Zoe)和今年6月26日起的熱浪「亞戈」(Yago)。
助規劃採取措施 評估致命可能
塞維利亞市政府表示,制定熱浪級別和命名,有助該市遇上熱浪時有所規劃和採取措施,幫助最受影響人士。市內專責部門會按晝夜溫度和濕度,以及天氣對人類健康潛在影響和致命可能,將熱浪由輕至重分為1至3級,並在不同熱浪級別下實行相應措施,例如開放市立游泳池、開放冷氣中心、派遣醫務人員探視長者或具風險人士等。
希臘多個城市去年也推出熱浪等級制,只是沒有命名。美國的洛杉磯、邁阿密、密爾沃基、堪薩斯城等亦已開始測試類似計劃,加州去年9月率全國之先制訂《熱浪等級機制法》,要求加州環境保護署2025年元旦前制定熱浪等級機制。
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復原力中心(Arsht-Rock)提醒熱浪是「無聲殺手」,可對經濟造成看不見破壞和人命損失,比其他氣候衍生危害可令更多人喪生,其危險「被嚴重低估和嚴重誤解」,制訂等級與命名有助提高警覺。 (科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