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洪為民:青年人創業要先找行業痛點
【明報專訊】近年大灣區創科發展一日千里,去年深港穗蟬聯全球創新科技集群第二位,僅次東京橫濱集群,反映大灣區創科合作在國際舞台上具有一定實力。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特約教授洪為民表示,年輕人要把握大灣區創科發展機遇,宜因應自身擁有的核心技術,鎖定一個行業深入了解,發掘當中的真痛點,將有助提升創業成功率。
明報記者 劉敬華
為了支持香港年輕人創業,特區政府早於2016年設立「青年發展基金」,而為協助本港青年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青年發展委員會於2019年3月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兩項新計劃,前者透過香港非政府機構為有意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包括落戶創業基地,以及進一步回應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本需要,而後者則旨在資助合資格香港非政府機構舉辦短期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新創業基地的體驗項目,加強香港青年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青年雙創基地,以及內地相關雙創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認識,從而有助他們日後考慮落戶相關雙創基地創業。
宜先鎖定一特定行業 增成功率
除「青年發展基金」,目前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見表1)及香港科技園IDEATION計劃(見表2),也可為有新點子的創科創業者在創業方面提供支援,包括提供高達10萬元的種子基金。洪為民多年來以天使投資人身分,曾協助不少年輕人創業,他指出,隨茪j灣區創科產業持續發展,愈來愈多香港年輕人有意以創業的方式投身創科產業,而大灣區內不乏官方、私營機構、天使投資人及天使基金願意為區內青年提供創業方面的支援,寄語年輕人於尋求相關支援前,宜按自身擁有的核心技術,先鎖定一個行業,透過增加對相關行業的認知,初步評估自家創新點子商品化的可行性。
洪為民坦言,近年接觸過許多有志創業的香港年輕人,儘管不少年輕人充滿創意及熱誠,惟對市場及行業了解不足,如不太清楚市場內已有類似服務或產品,又或未有深究為何行業或市場至今沒有類似服務或產品,而對市場及行業認知不足,令其創意難以商品化,洪認為要抓住大灣區科技發展機遇,深入了解一個行業是關鍵所在,即使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可應用於各行業,如人工智能(AI),缺乏特定行業作研發目標,難產生具針對性的商品,認為先行鎖定一個特定行業,可增加創新項目的成功率,若有家人或親友從事相關產業,對年輕人了解相關行業有一定幫助,但若沒有此類人脈,在學的年輕人也可透過暑期實習計劃,或是畢業後直接投身相關行業,從工作過程中加深對行業的了解,又或透過落戶大灣區內的雙創基地,也有機會接觸到業內人士。
對市場行業乏認知 創意難商品化
至於應深入了解些什麼?洪為民認為,除了解行業產業鏈、市場競爭及市場需求等基本資訊,最重要是發掘行業的真痛點,所謂痛點可以是行業營運上的難題或阻力,又或是局限銷售或拓展市場的因素,若發現問題積累已久,且路人皆見,多年來卻未有解決,便要留意是業界多年來未能突破困局,還是無意解決,前者方為真痛點,是創新商機所在,後者很可能是業界早已發現解決方案,但業界認為解決相關問題的成本效益不高,不願花錢去除此痛點,過往不少創業者因對行業認知不足,誤花時間及精神於假痛點研發相關改善技術或產品,最後產品或技術因缺乏市場需求而未能成功商品化。
藉參加創科創業比賽 獲取寶貴意見
找到行業真痛點,針對性發揮創科創意,只是向成功踏出第一步。洪為民稱是否擁有核心技術、理想的營運模式、明確的商品化方向、強勁的執行力等,每一環都影響初創企業成功與否。事實上,從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四大評審準則,包括項目管理團隊質素及能力(30%)、營運模式及投入市場時間(30%)、項目創意及創新元素(30%)及社會責任(10%),也可窺見創新初創企業所需部分成功要素。
洪為民表示,年輕人創業時要尋求客觀意見,除參與數碼港或香港科技園為培育科技創業人才而設的計劃,尋求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企業孵化器支援亦是其中一個選擇,建議年輕人不妨多參加大灣區內創科創業比賽,因評判不乏業界翹楚及天使投資人,無論在創科技術、營運模式、釐定目標市場,以至商品化方面都有機會獲得寶貴的意見。
至於該於本港還是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他認為,沒有特定答案,每個大灣區城市均有其發展較突出的產業,如香港的金融業,廣州的汽車業等,新創企業於大灣區內選址,除考慮此因素外,也要考慮各城市的人才供應、行業產業鏈及集資等因素,過去不少新創企業基於深圳人才供應較多,而選擇落戶深圳,惟近年深圳因租金及其他生活成本上升,令不少人才流向東莞,近年部分新創企業開始考慮選址東莞,實際選擇要視乎個別企業發展考量而定。
[活在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