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科學:星星搖籃分子雲
【明報專訊】浩瀚的宇宙有數之不盡的星星,我們肉眼可見的星星幾乎都是恆星(Star),跟太陽一樣自行發光發熱。這些閃亮的恆星都是從「分子雲」中誕生,不過它們的誕生規律至今仍是個未解的謎團。由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李華白博士(圖)講解恆星怎樣來。
什麼是分子雲?
要理解恆星如何誕生,要先明白培育星星的搖籃——分子雲。分子雲(Molecular Cloud)是星際空間中氫分子集結的區域,長度超過100萬億公里,密度卻只有每立方公尺0.00000000000000001公斤。相較之下,我們地球上的雲只有約有1公里長,密度則大約為每立方公尺1公斤。雖然如此,分子雲在太空中卻是相對密度較高的區域,銀河的平均密度甚至不及分子雲的百分之一!
那麼,分子雲會經歷什麼而生出恆星呢?在萬有引力作用之下,氫分子會慢慢聚集,當密度到達每立方公尺10萬公斤以上便能點燃氫融合反應,形成恆星。
是誰在阻止分子雲「崩塌」?
據目前觀測,每個分子雲可以生成約100至1000個恆星。不過,若分子雲任由自身重力崩塌,銀河中的恆星數量應是目前的十倍,甚至百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觀測,天文學家認為最有可能是「湍流」(Turbulence)和磁場(Magnetic Field)阻止或減緩了整個分子雲的崩塌,令恆星生成的數量減少。
湍流與磁場
湍流是指氣體紊亂流動的現象。天文學家觀測到分子雲內部有超音速亂流,秒速可達數公里。若以超強颱風的威力作比較,超強颱風的風速每秒少於0.1公里,但風力卻可將樹木連根拔起,因此推斷分子雲的亂流可以抵抗自身重力,減緩崩塌,令恆星形成的速度減慢。
除了湍流,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對「分子雲磁場」亦有研究,發現分子雲中的磁場能將物質導引至和重力不同的方向,就像地球的磁場,可以將太陽風轉向南北極,形成極光。這個發現證明磁場動態會影響星體形成,可減緩分子雲崩塌,亦有助天文學家進一步探討恆星的起源。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學堂 第2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