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立意庫:人性好利惡害,好譽惡譭──韓非子〈五蠹〉
【明報專訊】韓非提出以教育對付頑劣之人並無作用,只有嚴刑才能改變這些人的行為。這種想法正蘊含他對人性的理解。
■寫作邏輯
嚴刑峻法才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韓非先講述一個故事:一個不成材的人,即使父母、鄉人及師長責備他,教導他,他都不知悔悟;只有當官府搜捕犯事者時,他才心生懼怕,改變行為。
人好利惡害的心理:
韓非因而推論,慈愛只會令人放縱,威勢才能使人順從。這是源於人好利惡害的心理。
母羊的比喻:
先以十仞高的城,樓季也不能超越,因為太陡峭了;千仞高的山,就算是跛腳的母羊也易於放牧,因為平坦,帶出嚴刑峻法如同陡峭的山坡,能使百姓不會輕易觸法。
盜竊的設例:
再以盜竊設例,當知道不必承擔後果,則少許的布帛,一般人也會拿取,這是出於好利的心態;但若然知道必定要承擔後果,則即使有黃金,大盜也不會去拾取,這是因為知道必然損害自身的緣故(峻法如熔化的黃金會令雙手受傷)。
君主賞罰的準則:
韓非提出使賢人與不成材的人都為君主盡力的賞罰原則:
(1) 無論賞罰均必須實行;
(2) 獎賞須豐厚,並以讚譽輔助獎賞,令人覺得有利可圖;
(3) 刑罰須重,並以詆譭伴隨刑罰,令人心生畏懼。
■立意及聯想
人好名聲而惡詆譭
韓非提到一點,若要令賢人和不肖之人也盡力而為,除了刑罰之外,也需有讚譽及詆譭輔助。這便是利用了人喜愛好名聲,而憎惡詆譭的心理,這種心理,能使人壓抑其他欲望。
商人和政治家好名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便曾舉例,商人是好利的,但若能為他鑄一銅像,他即可捐出一二百萬;政治家是好權的,但孟子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好名聲的人,願意把一個諸侯國讓給他人。這就是好名令人壓抑其原本欲望的例子。
面壁坐禪十年的大和尚
林語堂〈論趣〉提到,即使是面壁坐禪十年的大和尚,當弟子誇讚他是全國第一的和尚時,大師也不禁微微一笑,由是可知,即使人能隔絕一切物質的欲望,好名之心實在難以斷絕。
•有謂「君子愛惜羽毛」,這句的意思是君子愛惜自己的名聲,像鳥兒愛惜羽毛一般,故君子會謹言慎行。
•由是,人好名惡譭的心態能夠成為管控的方法,令人不敢放任言行。
譭譽不可恃
他人的譭譽,只是就別人的是非好惡標準量度自己,有時利己則稱譽,損己則詆譭,愛之則稱譽,恨之則詆譭,其標準可謂相當主觀。
白居易《太行路》道盡人的愛憎無常
白居易在詩中模仿一個被丈夫厭棄的女子口吻,說與丈夫當初恩愛如牛郎織女,如今結婚不夠五年,即使容顏未改,盛妝打扮,丈夫卻覺得她的臉容無光,厭棄她了。所謂「人心好惡苦不常,好生毛羽惡生瘡」,喜愛的時候,自然多加美譽,厭惡的時候,便詆譭滿身生瘡。因此,詩中女子發出一句感嘆「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一旦生為女子,一生的哀樂便被人控制了。這首詩道盡了他人譭譽反覆無常,從前喜歡,轉眼便厭棄了,若像詩中女子那般介懷,只會深深痛苦。
彌子瑕得寵與失寵
韓非另一篇文章〈說難〉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彌子瑕得衛國君主寵愛。當彌子瑕得知母親病了,竟偽託君命,私自駕馭衛君的車子回家。彌子瑕這樣做,是要受斷足之刑的,但衛君並無責罰他,反倒稱讚他孝順至極。後來彌子瑕失寵,得罪了衛君,衛君便不再遷就他,並責罵彌子瑕從前假傳君命。同樣的行為,從前受到稱讚,後來卻遭受指摘,是因為君主的愛憎已變。由是可知,人無論如何也無法避免他人的詆譭,因為人心是主觀的,隨時可變的,因此不必太過介懷。
超脫世間的譭譽與利害
可是世間總可見特立獨行者,能超越世俗是非譭譽的標準,如莊子引出宋榮子「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使全世界都稱讚他,他也不會因此而奮勉,即使全世界都非議他,他也不因此而沮喪。這是源於宋榮子內心有信心,知道自己的行為正確,是故可以不理俗情,視譭譽為無物。
韓愈對抗時俗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敢於提倡「文以明道」的主張,反對當時空洞浮靡的文風,創作古文以重新建立儒家思想的地位,拯救時弊。當時人知道後,便嘲笑排斥他,如他的學生李漢所言「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但韓愈並無後退。由此可見韓愈為提倡古文而不畏詆譭的氣魄。
不懼他人譭譽
韓愈敢於這樣做,大抵是由於內心以自己所為屬正確。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說:「古人刀鋸在前,鼎鑊在後,視之如無物者,賜錄作『如履平地』。蓋緣只見得這道理,都不見那刀鋸鼎鑊!」刀鋸指的是斷手斷足之刑,鼎鑊所指的是烹刑,為了道義,刑罰在前也視若無物,他人的譭譽亦自然不怕了。
責任在身,故不趨利避害,臨難苟免
韓非認為人好利惡害,故當獎賞與刑罰並重,世間固然有臨難苟免之徒,面對危難時苟且偷生以避禍患,但亦有不避禍者,甚至主動承擔了危難,老子有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治國者勇於承擔國家的屈辱與禍患,值得被稱為國家的君主,天下人的王。
■小練習
應用例子
同學可嘗試應用上述例子,構思以下寫作題目。
(圖一)
應用例子舉隅
(圖二)
文:胡詠怡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 現職中學中文教師 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