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海封城缺預案碰教訓 市政協委員:最重要活下去
50歲的邵楠是上海市政協委員、常委,今年封城期間,他身體力行做配送騎手,送了一個多月藥,見識騎手們每天操勞,卻因封控而吃住不保;各場所進出要快測,有送水員一天被捅20多次鼻孔捅到出血。他透過寫提案改善了物流和騎手待遇,在受訪時解釋,大方針無法改變,最重要是「活下去」。
預判斷藥問題 提前註冊騎手配送
民盟盟員邵楠曾因在市兩會上搶話筒「發言一分鐘」成為網紅政協,他的另一身分是投資人。很多人好奇一個政協委員怎會去當騎手,他稱,在今年3月底封城前,預判上海會出現斷藥問題,於是提前註冊為騎手。
當時許多騎手無法回社區,只能住在河邊的隧道、地鐵站甚至廢棄大樓,他們一天只能吃一頓,有時靠啃麵包充飢。邵楠聯繫上一家物流企業和遠在郊區的商店,希望給騎手送飯。他透過一家藥店收集騎手「住址」,「收了幾張表,密密麻麻的好幾百人,一直送到天亮」。
有一次,他發現一個送水員來回送水20多趟,每次都要現場做抗原檢測,「他鼻子都捅出血了,一天捅20多次有什麼意義呢?」許多問題都在阻礙茬o個城市的物流疏通,市區144個核酸點中,只有一個24小時檢測點在市區;貨車從外地到上海,要採取什麼方式避免隔離14天?這些情G,他一一向政府反映並提出建議,且獲得接納。
「這群體也沒什麼反饋途徑,政府很多人坐在辦公室。沒有一線經歷,是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的。」他形容封城期間物流,特別是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堪稱城市的毛細血管」,一定要疏通。
談及封城兩個月的教訓,邵稱最關鍵是沒有預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2500萬人口的城市突然shut down(停擺)後怎麼處理的經驗,沒有誰能把這件事做好,太複雜了。」他搖搖頭,「原來2500萬人吃飯的問題靠市場解決,停了怎麼供給?」
他稱難以評論當局的決策,也不清楚政府決定的過程,因信息不對稱,「你我看到的東西和決策者不一樣」,但既然改變不了決策,只能盡自己的力量,最重要是「活下去」。
解封後人們對上海的信心動搖,邵楠反問:「不抱信心又怎麼樣呢?中國還有比上海更好的地方嗎?」當人人都在談論「潤」(逃離),「從來沒想過。新加坡擠了那麼多人,我算老幾?假定移民的人比我有錢也努力,他們都跑,我(在內地)不就往前排了嗎?」